|
湖北京山: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时间:2018-11-14 近日,记者走进湖北省京山市雁门口镇瓦庙村蒲湾, 宽敞笔直的道路两旁一个连着一个的虾池,蔚为壮观,道路尽头是一排排小楼房,树下的秋千荡漾着百姓安居乐业的喜悦,这个雁门口镇“南虾北木”产业格局下的小龙虾基地,展现出一副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近两年来,该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村为中心,强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京和米业、稻花虾合作社、谷易兴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26家,个体工商户68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立了“生态、特色、品牌”三大主攻方向,统筹推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谱写了新时代的农村振兴新篇章。 大力探索,创新一产发展模式 “目前虾池正在肥水,为虾苗孵化准备食物,明年的3-5月份就主要是销售虾苗和少量的大虾。”该镇瓦庙村千亩稻花虾基地的主人刘志勇说,像今年的话,瓦庙村5组的陈长青、陈忠义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养殖稻花虾,比往年纯种稻谷分别多收入了6000元、10000元。来年,将有更多的农户发展稻花虾,小龙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去年4月份,该镇创业青年刘志勇牵头,在瓦庙村四组通过流转农户土地、土地入股等方式,成立乐京山市稻花虾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期建设高标准养殖水面1000亩。 目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按“三二一”模式(即分散土地集中流转、农户土地入股合作社、大户自建自养,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做大做强品牌),带领202户农户发展稻花虾,养殖规模扩大至5000亩,带动瓦庙、郑岭2村6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8000多元。同时,为确保农户收益多元化,该镇不断丰富一产,打造精细化立体农业,鼓励瓦庙片8个村发展稻花虾、稻花蛙、莲虾共生、鱼池套样的模式,引导农户种植富硒稻米,对接京和米业产品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了农民致富脱贫的能力。 抓住关键,提升二产综合实力 该镇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打造国家优质粮工程,京和米业有限公司发展订单农业,实现现代农业“前厂后基地”,确保了原材料供应的质与量,为京和米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打下基础。该企业规划年产100万吨富硒保健食品项目,目前已完成综合办公楼1栋,多功能成品展示仓1栋,生产车间1栋,日产120吨谷壳综合利用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年加工30万吨富硒大米生产线一条。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粮八方米业(京山)有限公司规划年产80万吨转化食品生产线项目,目前已完成多功能成品展示仓1栋,自动化输送带一条,建成了一条从水稻种植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在瓦庙片还有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服装加工厂,二产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该镇党委书记曹建国介绍,雁门口镇注重打造高品质一产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京和米业、中粮八方米业(京山)有限公司两家粮食加工企业的优势,打响富硒稻米金字招牌,做大、做强、做优二产。 拓展功能,开辟服务业态新门路 京山市雁门口镇有着红色革命历史底蕴,如何利用挖掘好,做好乡村旅游规划,一直是雁门口镇发展的重点。 该镇以“红色领航”行动为引领,建成瓦庙“1+8”大党委,实行文明联创。依托瓦庙美丽乡村建设,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抓手,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安置搬迁户50户,新建瓦庙集战斗牌坊,打造瓦庙特色老街,在稻虾连作配套建设上,发展小龙虾休闲垂钓为主的生态休闲农业体验,涌现小喜农庄、锦上添花农庄、农家小院、瓦庙餐馆等多家餐馆,打造特色小龙虾招牌,吸引周边不少游客到瓦庙苏刘湾游玩。 农业的发展,给了老百姓富足的生活,那么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加助推了农民致富、乡村振兴。下一步,全镇将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进一步依托镇内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推动粮食加工企业做优做强,深入推进农商文旅融合,谱写乡村振兴新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