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详细内容

甘伯炼:八旬老人的慈善情

时间:2014-06-09     【转载】   来自:咸宁新闻网   阅读

 

白.jpg

 

  多为群众着想 乐行公益善事

 

  在南鄂,只要谈起慈善公益来业,人们脑海中马上闪出一个公众的光辉形象——湖北省十大慈善公益之星甘伯炼。

  今年85岁的甘伯炼,退休20多年,退休前在县剧团、财政等单位工作过。在财政工作期间,办过酒厂、菌种厂、钒厂等企业,既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个人也获得有一定的经济回报。多年来,他捐资修路、桥、塘堰、河堤、水井、凉亭40多处,共计50余万元。

  谈起慈善公益情结时,甘伯炼老人讲出个人身世,出身农民家庭,3岁丧母,靠族人抚养成人。从小身受别人援助的甘伯炼既知道人间的冷暖,更知道农民群众的苦乐和所思所想。一颗感恩的心在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种子。他曾暗暗发誓,将来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时,就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善事。

  1993年,老人已有64岁,见路口镇金沙村山民进出只有一条万脚踏出的窝窝坑,就是白天也时常有人和牲畜掉进深渊,发生悲剧。他决定捐资3万余元,在岩石上凿出一条台阶式的山道来,与山民们吃住在山间,花6个多月时间,硬是修通了山道。

  路口镇阴塘村村民吃水靠天下雨,除春季外,要到山下几里路外去挑。2001年,他翻山越岭帮助村民找水源,经过几天的寻找,在两座山的腰部发现一处有青苔,便出资3000多元请人挖了一口10多米深的泉井,山上人从此吃水不再发愁。

  农民群众是最懂得感恩和记恩的,当老人办了一点实事时,一些群众为我竖起“伯炼路”、“伯炼桥”、“伯炼井”、“伯炼凉亭”的碑牌,让他感到愧对。

  甘伯炼一生热爱文艺事业,自小就跟戏班唱提琴戏,几十年中,先后捐资近10万元,创办提琴戏剧团和公益文化事业,竭尽全力保护传承崇阳提琴戏。

  解放初期,为组织业余戏班,帮人放木排、当挑夫筹集资金购置服装道具。“文革”期间,民间文化遭祗毁,古装传统戏被禁演,他把村剧团的服装暗中保存家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大力弘扬。此时,甘伯炼已年近60岁,但对文艺事业仍执着痴迷,经常奔走于乡间剧团,帮助组织恢复演出活动,全县恢复剧团80多个。为提高剧团演出水平,传承保护好提琴戏,他捐资万余元与县文化馆举办各种形式的乡剧团艺术培训班。并先后损资5万余元,倡导创办县提琴戏剧团和白霓镇提琴戏剧团,让其在全县乡剧团中作示范演出。还积极参与提琴戏资料的收集整理,组织老艺人录制提琴戏演唱资料,传授提琴戏技艺,使提琴戏从草台逐步走向了大舞台。

  2008年,提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伯炼被省政府公布为“提琴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由甘伯炼任艺术顾问的新编提琴戏《双合莲》被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多次播放。2013年,甘伯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对教育事业十分看重,认为教育是一个地方长远发展的基础,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后资助10万余元创办文武学校、城关幼儿园、桃溪中学、村办小学,资助8名学生完成大学学业。2005年,甘伯炼被湖北省政府评为“全省尊师重教先进个人”。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和军烈属,甘伯炼时刻挂记在心上,见到他们遇有困难,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累计扶危济困达2万余元。村里的军烈属、五保户,每年春节他都上门去慰问。1971年,甘伯炼患急性肝炎,年终还在武汉住院,便叮嘱老伴宰年猪时要与往年一样送肉给五保户过年。1987年,他帮当时的桂口乡引进80万的资金办小钒厂,乡党委奖励他2000元辛劳费。当他得知双港村有10多户吃粮困难,便将这2000元从粮店买了7000多斤平价大米送去,山里的群众感激不尽。

  2005年6月,甘伯炼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慈善公益之星”;2007年11月,被评为“湖北省扶贫先进个人”,曾受到省委书记、省长接见。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他的事迹专题片《弯弯山道赤子情》,《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咸宁日报》等多家媒体曾以《山里的活济公》、《慈善老人》等为题报道过他的事迹。

  甘伯炼老人说:“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对公益慈善事业还做得很不够,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党和政府及群众给我的荣誉太多,评价太高。在我有限之年,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更好地回报社会。”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