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详细内容

褚蓥:2014年中国公益,看不到的美丽!

时间:2014-04-01     【转载】   来自:公益慈善论坛   阅读

  一、引言

  时针已经绕完了2014年的最后一圈,2015年呼啸而来。在这一岁末年初的时候,应该对2014年公益行业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盘点。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公益行业发生了很多的大事,有好有坏,但最终都汇聚起来,却形成一股合力——“公益行业的市场化转型”。

  2014年4月份,公益行业的老大哥徐永光老师抛出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公益市场化刍议》。此文字字珠玑,尤其是下面几句话,读起来尤为令人振聋发聩:“公益市场化旨在恢复市场在公益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这是中国公益变革的根本出路,乃人心所向。当下中国所有优秀草根组织成功的理由,都可以从市场化中找到依据;所有改革转型中尝到甜头的‘官办’慈善组织,无一不是遵循了市场化的规则;反之,如果继续固守行政化阵地,企图借助权力来维持对慈善资源的垄断,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虽然公益市场化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在此之前,社会经济并不如现在这样发达,政府也没有提出社会治理的新理念,因此,也就并不存在适合“公益市场化”这一概念生存的土壤。

  但是,现在情况大不相同。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经济登上了一个新的层次,政府的社会治理理念也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在这个关键时点,我国的公益行业已经具备了转型的全部条件,全面市场化的新趋势呼之欲出。所以,在2014年里,在很多大事件的背后,市场化的影子若隐若现。

  二、政府立法的新方向

  年初,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目前政府正在推动慈善立法,包括起草全国性的慈善法,以及重新修订三大条例。其中,李部长重点谈到,目前社会普遍认为公益组织透明度较低,社会公众参与度不足。外加上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社会对公益组织的认可度不高。所以,目前政府正在研究和推动慈善立法。

  与此相呼应的是,全国人大也积极组织人力,包括组建了《慈善法》起草专家组,向全国各地派出人马,开展全国范围的调研,为《慈善法》搜集意见等。笔者也有幸参加了其中一次讨论,就募捐规则提供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上述迹象表明,中央政府层面已经明确认识到既有的公益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行政效能方面也有所走低,因此需要通过改革来改变现有状况。比如,要提升公益活动的社会参与度,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公益组织透明度等。

  中央的这些做法表明了一个态度,那就是公益组织不能只是埋头干事,还需要迎合社会公众的现实需求。或者,更为准确的说,那就是公益组织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身的治理模式和运营方式。市场要求你变得更为透明,你就必须变得透明,否则你就只有出局。

共有7页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