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空巢老人应引起高度关注时间:2014-11-20
过去,我县农村孤寡老人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一系列惠老、惠民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比如:有耕地的农户每年有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偿等。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可领到55元的养老保险金;8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可另外领到20元的生活津贴;百岁老人每月可领到100元的生活津贴。孤寡老人根据自愿实行居家分散养老和进福利院集中供养,生活处于无忧状态。 现在,农村空巢老人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党在农村的惠老政策,不能惠及老人。随着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据笔者调查了解,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的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子女外出务工一部分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另一部分主要心思放在子女身上。外出挣钱培养子女读书,子女踏入社会成家在城里买房等,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笔者调查了解,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解决柴米油盐基本生活,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让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由于医疗卫生集中在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缺医少药,还存在看病难,买药难的现象。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除非病情较重才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打工路途远无法回家,只是靠电话询问。一旦老人住院治疗,护理成为大难题。 为了确保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福,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笔者建议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比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学上进行一定的帮扶等等。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指导,将土地变成金银窝,这样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造美好的生活。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让那些空巢老人有地方可以住,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使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此外,建议当地政府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乡镇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并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孝道宣传。一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有线电视,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级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大力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 2、做好安全知识宣传。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电安全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结束语: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