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城人民的慈善家——记湖北省襄大集团董事长张德武时间:2017-07-20 张德武出生在农村,聪明勤奋好学,毕业回乡后除干农活外,还学会养鸡养猪,到冬季将很少下蛋的鸡提出去叫卖,发现市场上鸡好卖,回来后开始琢磨。如何多养鸡致富成为他的追逐梦想?经过不断摸索,规模小了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就到附近收购成鸡卖。他一边收一边琢磨繁育小鸡种苗和发展饲料产业,解决鸡、猪、鱼的饲料问题,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企业。为此,借着国家改革开放大力支持发展民营企业的洪流,2001年他创办注册了襄大农牧公司,是个地道的农民企业家。虽然有了一定的成就,但他没有忘记感恩,回报社会。不是老百姓买他公司的饲料、鸡苗和鸡猪肉,他的公司也不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湖北省宜城市的龙头企业。为了回报社会,他经常到农村了解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经常自己掏腰包资助贫困学子。2004年刚诞生的微小企业自己带头并动员相关一些企业联合在宜城一中承办首届慈善阳光班,资助75名在校读书的特困特优学生。2005年以后为数千名贫困学生资助近200万元,主要是资助贫困大学生、承办慈善阳光班、武汉商学院教育实验基地、发放汉江大学学生励志奖励。同时在贫困山区刘猴镇前程村、板桥店镇东湾村建立龙头企业猪场,农闲时当地农民到猪场打工。遇到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他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南漳、武穴、汶川等灾区捐款,受到了受助群众、灾区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都尊称他为“人民的慈善家”!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襄大”,实行集团式公司制。他将小厂改大厂扩大养殖基地的生产,办起了养鸡厂、襄大饲料厂,解决了产销一体化的农贸市场;拓展经营项目,由传统的饲料、种苗、加工、储藏技术发展到现在的现代化工厂;从经营结构上由过去的单一养殖发展到生态农业开发,建立了60多家相关联的支柱产业群,立足本市扩展到外县市发展工业园进行深加工;壮大公司队伍,安置下岗再就业人员,由过去的三五个人到现在的五千多人;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由过去的每人每月三、五百元,到现在的几千元,另外还为员工办了医疗、养老等保险;加大了人事制度的改革,改变家族式经营模式,大胆引进起用优秀管理人才,建立党组织,聘任总监、总经理、工会主席、生产部、业务部经理、经理、财务主管、仓库保管等职务,引进聘用数10名进入了公司决策层,担任各厂负责人。这些举措大大激发了全体干部员工自觉树立以公司为家的主人翁思想,促进了公司的大跨越、大发展。 张德武艰苦创业以“农”为本的襄大公司自成立伊始,始终秉承“与民同富、与家同兴、与国同强”的价值观,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10%用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设立了独具襄大特色的慈善冠名基金。多年来,爱心善款累计投入资金千万元,受助人数上万人次。作为宜城市慈善总会名誉会长、贫困大学生救助协会会长的他,在公司专门成立了“扶贫济困工作部”,确定了每年递增捐赠目标计划,2011年捐赠10万元,2012年捐赠20万元,30万,40万,2013年50万元每年坚持不断。2014年10月17日是国家首个扶贫日,他积极响应统战部、工商联倡导的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扶贫日活动,一次就捐赠了50万元,其中35万元资助198名贫困大学生;15万元在宜城一中开办了襄大慈善阳光班,资助50名贫困高中生,仅对贫困大学生累计捐资达110多万元,已帮助1056名学子圆了大学梦。湖北省委宣传部、团省委、民政厅联合发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急难活动和省委“三万活动”,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他又对板桥店镇曾桥村郑洲泊、王集镇双泉村杨春辉两名学子每年各资助5000元直至完成学业。同时还对贫困孤寡、伤残大病患者陈怀忠、陈静、谢正华、郑永凯等弱势对象资助救治医疗费80万元。两节“敬老日”活动期间,他针对家乡60岁以上老人,累计资助12万元生活必需品。“敬孝金”针对公司长期不能陪伴父母的员工,累计发放补贴金100余万元;为汶川地震灾区捐赠10万元,为南漳洪涝贫困地区捐赠10万元;襄大公司在鄢城、刘猴、孔湾、流水、板桥店、雷河等镇办,武穴、荆州、咸宁、黄冈、随州等地都办有襄大食品产业园,襄大集团坚持在“农”字上做文章,采用“公司+政府+经济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长期零利润帮扶1万余农户。 目前,公司现有资产30余亿元,员工5000余人,下属60家分公司。2014年集团公司实现产值106亿元,创利税2亿元,戡称湖北农业企业老大。他领导的企业是全省市的百强企业,受到省领导张昌尔亲切接待和视察本企业,也获得省市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2012年3月获襄阳市委政府扶贫贡献奖;2015年4月提名省工商业经济发展十大杰出人物。他是农民家庭出身,从小生活也很拮据,对农民工有感情,他把对企业的热爱执著追求发展和对下岗职工、贫困农民工的帮扶作为人生追求第一要务。板桥店镇东湾村贫困户朱善虎,靠种田供不起孩子读书,孩子面临辍学,2010年朱善虎求职到东湾养殖厂当饲养员,当年收入2万余元,第二年将责任田转包给别人,夫妻二人同进厂,不仅解决了三个孩子的上学难,还逐步脱了贫,迈向了小康。除给农民工以优惠的待遇解决脱贫外,还从数千计职工中选拔聘任百余名各分场场长(原下岗职工)作为公司股东。民营企业发展了,他不忘党和国家(宜城市纳税榜首),不忘对社会的奉献和对下岗职工的关心。 16年来,用他的真诚与执着,坚毅和善良谱写了一首回报社会的动人乐章,争当扶贫排头兵,作为一个以“农”为业的大集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三万活动”产业,积极开展扶贫开发工程,从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勇挑服务“三农”,通过“一县一模式”的帮扶思路,培育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理念,培养农民技术带头人,促使农民收入增加,脱贫致富。2013年以来,襄大集团在南漳、松滋、武穴、随洲等县市,实施了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扶贫项目。目前扩展的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之中,这些项目建成后,可辐射、带动乡村脱贫致富,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培训农民万人以上,直接带动千余户困难户,间接带动4千余户困难户,农民年收入可增加近万元。 16年来,他坚持“以科技引领企业,以企业带动基地,以基地推动产业”的发展战略,努力营造“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体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公司每年可以带动5000户、近1万贫困农民,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同时还安置当地贫困人口500余人就业,为宜城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他积极投身省委“三万活动”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科学种养加示范引领,在孔湾镇台子岗等村成功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扶贫模式,当年该村农业收入80万元,较往年净增63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5000元。 捐资助学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在宜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张德武奉献爱心积极支持教育事业的带领和感召下,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日益浓厚,捐资助教、捐资助学蔚然成风。多年来,他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为家乡修路引水、支持灾后重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做了许多好事、善事。从2004年到2009年,张德武连续6年在宜城一中开办慈善助学阳光班,资助325名特困特优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其中有2名学生分别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010年“襄大基金”的老总张德武捐赠10万元,帮助58位贫困大学生圆大学梦。他向被救助的大学新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15岁因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后就当学徒,学习养鸡,他深知农村百姓的疾苦,深感自己没有较高文化科学知识所碰到的难处,决心边做工边学文化,经过多年努力,自学成材当上公司经理。2011年8月,湖北襄大慈善扶贫爱心基金,经过筛选资助102名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宜城市慈善总会将20万元资助款发放到受助生。2012年8月,湖北襄大扶贫爱心慈善基金,再捐30万元,资助208名贫困家庭大学生,通过宜城市慈善总会向受助学生发放资助款30万元,受助生表示要努力学习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谢湖北襄大对他们的关心支持和厚爱。2013年,在湖北襄大慈善扶贫基金资助贫困学生事迹感召下,爱心企业(人士)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入到捐资助学行列,随着爱心企业(人士)对助学的投入,主动将资助范围扩大,把那些贫困家庭高职高专类学生扩了进来进行资助,捐资额增加到40万元,为248名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兜底”。受助生利用假期为表达对襄大集团感激之情,把一面写有“捐资助学暖桑梓、春风化雨润英才”的锦旗送到襄大集团,以感谢该集团对248名贫困大学生的无私资助。2014年襄大集团再捐出50万元,其中15万元承办了“湖北慈善2014级宜城一中襄大阳光班”,2015年承办了宜城三中襄大阳光班、2016年承办了宜城二中襄大阳光班,每年除资助壹个阳光班外,另拿出几十万元,年年资助数百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受资助贫困学生都是经过学生自己申请附相应的基本资料,经贫困大学生救助协会申报,审核小组深入到户审核写出调查报告,确定资助对象和资助额度,然后通过慈善总会将善款社会发放到位后,反馈发放名单和银行划拨到位的转帐单,真正做到精准扶贫。 危难时刻伸援手,洪水无情人有情。2012年8月南漳县洪涝灾害牵动着襄大集团的心。8月8日下午,集团公司负责人在宜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左继宏的带领下,携价值1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前往南漳县,对南漳抗洪救灾进行支援慰问。2013年2月7日,襄大集团一行,冒着雨雪,分别到雷河、郑集、朱市等地,看望慰问冯海燕、郑小红、何志慧等10名困难职工,为每个家庭分别送去了2袋大米、2桶食用油、100个鸡蛋和600元慰问金,并转达了公司董事长张德武及公司全体员工对他们的节日问候。2016年7月长江发生洪涝灾害,为重灾区武穴捐赠120万元(其中物资20万元)。 张德武领导的湖北襄大集团已成为湖北农业民营企业“老大”,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利义兼顾,认真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成为为民解困的“精准扶贫”带头人。近几年,支扶教育事业及困难群体捐款捐物达339.05万元,受助人数万人次。通过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扶贫、助学、济困、救灾、公益设施,为农业企业扶贫树立了标杆,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