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详细内容

湖北“浠水义工”志愿者:“红烛精神”薪火相传

时间:2014-08-01     作者:叶启方 方政军【转载】   来自:新华网   阅读

  

 

  在民主爱国人士闻一多的故乡湖北浠水,活跃着一支志愿者服务组织——“浠水义工”。他们用善爱谱写新时代“红烛赞歌”,以无私奉献传递人间真爱,把和美的阳光雨露洒向浠水大地,用行动把“红烛精神”薪火相传。

  “浠水义工”志愿者组织,创建于2009年,现有志愿者60余人,前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0余次,涉及关注对象600余人。发起人孔荣、郭春松。全县16个乡镇留下了义工们闪光的足迹。五年来,他们坚持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义务团体献血370人次,协助交警文明劝导,维护交通秩序,向市民发放宣传资料310份,同环卫工人一起打扫街道卫生,身临车码头为旅客服务,得到浠水人民交口称赞。

  

 

  孔荣男34岁,中共党员、身残志坚,他践行共产党员核心价值观,用行动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落到实处。孔荣男住在浠水县经济开发区南岳社区,患有严重先天性肢残,他用残弱的身体为弱势群体和社会撑起一片蓝天。虽然他家庭并不富裕,工作漂泊不定,平日靠修理自行车、到建筑工地做小工自食其力。2003年创办“阳光书屋”,免费供市民阅读,2008年将价值5万余元的图书无偿捐赠给社区农家书屋。他是浠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浠水义工联盟核心成员之一。

  以孔荣、郭春松为首的“浠水义工”群体,追求卓越,乐于奉献、无怨无悔。截止目前,共帮助残疾人解困维权500多人次,向各级政府及群团组织提建议100多件次,先后被评为浠水县“十佳文明市民”、“黄冈市优秀志愿者”,2012年他所在的浠水义工联盟被评为“湖北省五佳微善团队”,其先进事迹被有关媒体宣传报道。

  郭春松,男,44岁,患有严重先天性肢残,靠拐杖走路。他没有豪言壮语,平易近人,是浠水义工发起人之一,他用残弱的身体为需要帮助的人遮风挡雨,为“浠水义工”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春松初中毕业,从事过家电修理、缝纫、外出打工、茶叶经销。拐杖下的人生路充满艰辛与坎坷,但他坚韧不拨,毫不退缩,在困难面前愈挫愈勇,在漫长的人生创业路上,多次得到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关爱。

  

 

  郭春松在校期间,经常有老师和同学们给他打饭,提洗澡水,驮他过河上学。从事修理、缝纫、打工时,受到同事和工友多方照顾。1993年在福建石狮打工,由于残腿发炎,好心的老板及时为他送医送药,工友们轮流照顾,如今在浠水县城从事茶叶生意,有人为他找场地,布置店铺,介绍顾客,传授茶叶销售经验。这一件件、一幕幕令他铭记在心,终身难忘,萌发了一颗感谢大家,回报社会,把善爱接力传承的善良心愿。于是他把这一想法在网群上发贴,得到群友广泛响应支持,“浠水义工”从此应运而生。

  “现在生活还过得去,我也受到别人的帮助心怀感激,现在应该帮助一下别人,回报社会,尽一份残疾人的微簿之力,为大家做点事情”。郭春松道出了一个志愿者的肺腑之言。他用实际行动践行。

  镜头一

  

 

  在孔荣、郭春生发起倡导下,2012年一个寒冷的冬天,白莲镇福利院,胡河福利院迎来了温暖开心难忘的一天。这是“浠水义工”第六次分两组进福利院“送温暖、爱老、敬老、孝心慰问活动”。队友们按各自分工,紧张有序地开展关注服务。大家拿起扫把,铁锹铲除杂草,为福利院打扫卫生,清洁窗户,擦桌椅,整理衣物床铺,女队员给老人梳头洗头,剪指甲、理发、按摩、洗衣服、擦地板;下厨房给爷爷奶奶做一顿可口饭菜;随行医生为老人测体温,量血压,检查身体;陪他们看电视,聊天,谈心,唱歌,一起跳舞互动。义工们不仅送去了米、面、油、鱼肉,还带来衣服鞋帽等生活用品,并送去爱的问候与祝福,打开了老人的一扇扇孤独的心门。给老人过集体生日,送去生日大蛋糕,点亮吉祥健康的红蜡烛,一起唱祝福生日快乐歌曲。整个福利院沉浸在一片幸福欢乐之中。老人们张开没牙的嘴巴,有的抖动着花白胡须,露出了久违的开心笑脸,70多岁的郭明德大爷拉着队员的手感激地说:“我们虽然没儿没女,你们胜过亲生伢儿,托共产党的福,非常感谢你们。我还想再活70岁,看不尽的好世界啊!”自浠水义工成立五年来,类似的活动每年都有。

  镜头二

  

 

  2013年3月2日,巴河镇双石桥村五组江成喜家来了一群陌生的叔叔阿姨,他们为6岁的男童小成喜送来了衣服、鞋、帽、食品,还有书包和学习用品,并带去留有队员们体温的学费和慰问金,送到江成喜手上。江成喜瞪大胆怯的眼睛,小朋友第一次露出了开心的笑脸,并帮助他联系就读茅江幼儿园,幼儿园为他减免部分学费和生活费,圆了江成喜上学梦。江成喜一家三口,母亲精神病患者,父亲是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属于特困家庭,已被列入浠水义工长期关注对象之一。

  镜头三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2013年9月13日,关口镇腊树村林子函,女,11岁,孤儿,家住陕西,随姑姑来浠水生活,管姑姑叫妈妈。因一场泥石流灾难,家被吞没了,父母被泥石流夺去了生命,无依无靠,被好心的姑姑收留。队员们带着慰问品和慰问金来看望她,开始她怕见生人,躲在柴屋不敢出来,通过多次交流接触,慢慢成了义工的朋友,打开了她封闭的心灵,志愿者用爱抚平她幼小心灵创伤。通过队员的坚持努力,帮助她重新生活,树立起学习信心,重温家庭温暖,感受社会关爱。并派曾琳平和曾亚红两位老师分别担任辅导学习和心理开导。林子函也被列入长期扶助对象。

  镜头四

  

 

  2013年春节,地处黄冈市物流聚散中心的浠水县,迎来了又一波人流、物流、务工返乡流高峰。在浠水火车站、汽车站、码头、市区主要街道十字路口,第四次展现“浠水义工”志愿者风采。队员们高举队旗,拉起横幅,身穿红队服,佩戴红袖标,以满怀激情投入到又一场春节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大家分成三个志愿服务小组,第一组交通志愿组。组员们上岗值勤,文明劝导,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扶助老人儿童过马路,向市民行人发放宣传资料310份,为打造“文明出行,安全出行”,浠水义工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第二组环卫组,大家同环卫工人一起上街拾垃圾、果皮纸、纸宵,清理街面“牛皮癣”小广告,打扫清洁卫生,大家忙得热火朝天。真正把“清城是我家,环卫靠大家”的环保理念深入民心。第三组车站服务组,帮助旅客搬运行旅,牵手老年旅客、残障人和小孩上下车、指路咨询,打扫候车室卫生,抹洗座位车窗,为旅客司机送茶水,受到司乘人员好评,为浠水树立了良好的文明形象。

  镜头五

  2014年6月14日义务献血日,浠水街头,流动献血车前人头攒动,工作人员忙碌不停,在“浠水义工光荣献血”的大红横幅下,集聚着一大群浠水义工志愿献血者,队友们踊跃报名登记,伴随验血、抽血流程,一滴滴带着志愿者关爱与祝福的新鲜血液流进贮血袋,输到患者体内,为危重患者注入新生与希望。“这是浠水义工五年来第八次义务献血,共370人次,献血54100毫升。一滴血挽救一个鲜活生命,一滴水汇聚成一片江河,浠水义工义无反顾沿着闻一多先生永不熄灭的红烛光辉之路继续走下去”。发起人孔荣满怀自信地说。

  人间自有真情在,报得丹心烛花开。浠水义工志愿者服务活动,得到了浠水县委、县政府及组织、宣传、文明办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2013年至今,全县掀起一场“做文明市民,传递红烛精神,关爱弱势群体”的大行动。浠水县1115名乡镇机关干部,对1230名空巢老人进行上门慰问、交流、谈心,为1052名留守儿童实行“双向选择”,以代理家长的形式,重点开展“五个一”关爱工作活动。即每周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或与其父母通一次电话,每季度对委托监护人进行一次科教辅导,每年过一次生日。还定期为其购买衣物和学习用品,同时管好品行教育,管好学习,管好身体健康,管好校内外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找回父母关爱,重温大家庭社会温暖。

  浠水义工志愿者服务组织,始终秉承红烛精神,薪火相传。一如既往地坚持开展微善志愿服务,他们搭建浠水义工网络QQ交流活动平台,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把义工志愿理念深入人心,工作做好、做大、做强。伸出温暖的双手,拉一把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义工在行动,爱心在传递”为行动口号,“我是一支红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亮光虽小,给人以温暖;让爱成为习惯,行动从心开始”的服务理念,实行AA制方式自发筹款,自费搭乘班车,自带器材,源源不断地开展系列社会公益志愿活动。

  有人评价浠水义工犹如闻一多先生《红烛》中的诗句:“将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种子。”他们是“不走的活雷锋”!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