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详细内容

探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时间:2015-01-27     【转载】   来自:广州日报   阅读

 

  医院不能养老,家庭医生难进家,养老机构没医生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是在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之后,将老年人健康与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

  学术沙龙

  养老一直是迈向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我国医院和养老体系分离,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间奔波。2014年的两会上,“医养结合”就成为了其中热词。一年过去,“医养结合”这种新模式在发展中遇到什么问题?落地广东,养老服务存在什么困境?近日,借着中加养老服务政策比较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的契机,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业人士,一探究竟。

  困境:量与质的缺位

  量:养老床位不足,空置率却畸高

  广东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处处长聂元松坦承,目前广东省的养老服务水平和邻近的香港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把未来工作重点称为“赶队”。

  一组数字足以说明广东省养老服务的不足。目前全国平均千名老人的养老床位已达22.4张,而广东只有19.7张。“养老床位严重不足。省里的计划是2020年要达到每千名老人30张,也就是说,床位数要从目前的总数22万张在五年内增长到35万张,难度颇大。”他说。

  但是,非常矛盾的是,一方面养老床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养老床位空置率畸高。2014年广东省民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养老空置率全省达到了30%以上。这样的矛盾背后正是因为养老机构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致,有的老人因为收费太高去不起,有的因为其服务太差不愿去。有的民营养老机构由于服务不到位,收费高,少人问津,又拉高了整体空置率。

  质:护理服务单一,队伍不专业

  数量以外,养老服务的质量才是制约广东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广州市老人院副院长刘联琦根据多年对广州市内养老机构的研究,总结出影响养老质量的根本原因——养老护理队伍水平太低。“大量护理人员都是下岗再就业、农村出来的高龄妇人,没有任何技术经验。”他说。与此同时,养老护理人员的薪酬低下,也让这个行业吸引力不大,难以补充新鲜、专业的血液。

  谈到机构养老模式的不足时,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平则认为,由于机构养老服务内容目前存在种种不足,尤其是医疗跟不上,老人在养老院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甚至并不十分专业的护理,这是我们养老问题的一个瓶颈。“这种医养分离的模式亟待改变,只有把医疗灌注到养老服务中,才能让目前单一化的养老服务变得更多元更有效。”她说。

  出路:“医养结合”改变养老服务单一模式

  实际上,我国对于“医养结合”的探索早已迈开步伐。2013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中提出,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争取列入省级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创新发展试点”也引起了市民的关注。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是在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之后,将老年人健康与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不仅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更为重要的是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医疗护理服务。”聂元松说。

  家庭养老已被大幅削弱

  “医养结合”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传统家庭照料式养老已被大幅削弱,老年人对于养老机构、社区养老的渴求早已超越以往。受计划生育、人口迁移流动和老少分居等因素的影响,自1982年以来我国平均家庭规模持续小型化,大多独生子女无暇顾及老人的生活照料、情感交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尤其对残障老年人、慢性病老年人、易发病老年人和绝症晚期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和临终关怀等特殊需求更是无能为力。在家庭养老功能大幅度削弱的背景下,承接家庭溢出的养老功能,成为社区、机构养老的重中之重。 

共有2页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