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东方芝加哥”,暌违了黎黄陂路时间:2017-03-12 十多年前我去过一次黎黄陂路,那次带着任务去的,校记者团让我们采访一下这条老街。一行学生晃晃悠悠来了,到处看,拿着小本子记,脑子里记住的是几栋红房子,和一条当时看起来也很整洁秀丽的街道。我还记住了一个中年人,当时他在街边修一辆自行车,大约是家里拿出来的。我指着旁边一座三层小楼问,叔叔,你知道这座房子有什么历史吗?他用扳手把龙头敲了一下,回头看那个房子,说,不晓得它有什么历史。我说,那,那它看上去很老啊。他忽然问,你看过qunminmongsi(谐:春明梦史)没有?我当然没听说过。他说,这都没有看过?又开始修链条。我还在抬头看那房子,只听他说,去看那个书就知道了,里面还讲了蒋介石,有汉口的事,说的就是这里,其他的我也不知道。 (武汉中共机关旧址纪念馆,当时就在附近) 后来,我没有找到“春明梦史”。无论图书馆,还是网上,都没有关于汉口的这四个字的民国小说,当时也没有谷歌百度,在搜狐上输入类似的字也查不出来,只有一本张恨水的春明外史,讲的还是北京,并没有蒋介石。这件事总是弄得我很纠结,当时应该请教是哪四个字,想想自己作为一个愣头青学生,浑身上下都透着不谙世事的呆气。 今天循记忆再去,既不记得那书名,也忘了楼的轮廓,当年的中年人,如今该是一位老大爷了,他还在武汉吗?从兰陵路下车,一路向黎黄陂路纵深走去,意外地还发现了这里有个兰陵村。石库门的老建筑,当年汉口人从民国时代一直住到建国以后,现在这里破破烂烂,充满了生活陈旧的朝气,那一排排电线,晾出来的衣服,门口炸红苕面窝的嫂子,都在告诉我们,这个老城一直生气勃勃地活着。 找到了鄱阳路小学,就找到了黎黄陂路。几个小学生擦肩而过,脸蛋红扑扑的,蓝绿色的运动服敞开了一半,精力旺盛地跑。我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和同学们跑步归来。那时候,我们是沿着五福路的一片红色小楼(据说是日租界房子,有待考证)跑的,记得有三千多米,跑完全程一个个头发黏在脸上,脸色通红,有气无力。 旁边就是武汉中共机关旧址纪念馆,这次墙上挂了一块铜制的牌,写了几个字:怡和洋行住宅。老资本家的宅子,难怪小资,清爽,清净。看介绍,是给洋行的高级职工居住的,换到现在,就是妥妥的中产阶级私宅。 (美美的洋行住宅局部景) 黎黄陂路分东西两头,往西头走是武汉中医医院,旁边各种医学研究机构和大药房。应急的药可以在这儿买点,扎堆儿卖的往往物美价廉。房子依旧有一条街的典雅,俄式风格。 俄国19世纪的住宅房和商业楼,没有了它宗教建筑独特的童话色彩,但保留典雅大方、高阔端正的风范,又不像哥特式那么高冷,远离俗世,而是亲切温馨,自有一份淡雅在里面。 西头走出去,能看到街面上立着一块石碑: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博物馆就是这条街,来这条街上,你不晃晃悠悠地走,而是大踏步过去,会错过大片的风景,一百多年的光阴也就从身边噌噌地飞走。拐角处卖画的小店,油画工坊,静静伫立,阳光明晃晃洒过来时,它们格外安静。 一路回来时,药房边的小吃早点一条街热热闹闹,老板们刷锅洗菜板,看得出是住在这儿的人开的。做老街坊生意的,食材不会差,节奏也不慌不忙,说这里是武汉的“慢生活”,诚然。快到中午了,煨汤的香气儿逐渐弥漫出来。按捺住馋虫,不行,还得留到东头! 东边是被认真捯饬过的吃货一条街,去年历时5个月大规模修缮过,现在叫黎黄陂路步行街,据说长504米,布满咖啡馆,私房菜,有名的特色菜小馆子。武汉人离不开吃,哪儿的生活区都能被升级成美食一条街,这也难怪,大排档也好,小资吃食也好,历史建筑名街也是过日子过出来的,当年的人讲究吃喝可是更甚于我们的。 (裕氏洋行旧址,如今的咖啡馆聚集地,卖手工披萨,烘培点心,咖啡) (这里很有名的咖馆:汉口往事。看了下菜单,竟有中餐,价格很亲民。听说还能卖工艺品呢。) 曾看过一个老汉口的回忆说,黎黄陂路这一带有个小花园藏在里分式的住宅群里,他离开很多年后回来,惊见这个小花园还在,果然是保护氏修缮,保存了他童年的记忆。这个小园子就在步行街右拐的角落里,可叫我逮着了。说来惭愧,自己在永清街长大,小时候胡跑乱跑的范围就没超过六合路,三阳路,一元路,对黎黄陂路几乎从未涉足。 (这园子还有个名字,叫珞园。透着一股子文气儿。当年这里是俄租界,高尚住宅区除了洋行的人,买办,想必还有不少读书人) 旁边是一圈老了的住宅房,谁家养的鸟嘁嘁喳喳一直叫着,一声声唤醒这里的清幽。小花园真的不大,周边是常青灌木,中间有小亭子,园子里的路也铺了石头,一个老人坐在里面,仿佛呼应着那惬意又寂寥的鸟叫声。 四周都是精致的小馆子,有极有名气的甲一糖水,私房烤肉,8号中餐酒馆,中间还夹了一个中共中央长江局旧址。顺次又有川厨,点心烘培,卖辣卤的。让我惊讶的是一个卖糯米包油条的小窗口,排了五六人的小长队,莫非这是传说中的深巷里的神吃? 回头又爬了一家手工坊的三层小楼老木楼梯,因为它的招牌写得很欠扁:看到这行字证明你的视力不错,抬头爬楼梯又治好了你的双下巴! 踩上去嘎吱嘎吱的,百年木楼梯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响。二楼转弯处是个厕所,挂着贴满黄色胶布补丁的帘子。往上一层是纹身和服装的店,老板都不在,门上挂着要预约。除了我一个人,没见别人上来。太文艺的老板开店都像玩票,常常开着开着人就不见了,透过玻璃一看,满墙的衣服被很有态度地锁着。 想吃的一个人的汉堡没吃成。那么下次邀人同来,把这里的私菜馆领略一番好了! 黎黄陂路小历史链接: 这是武汉市江岸区的一条街道,以辛亥起义领导人黎元洪名字命名,东南到沿江大道,西北到中山大道,长604米,与两侧的兰陵路等平行。中间与洞庭街、鄱阳街、胜利街等街道相交。 黎黄陂路所在地域于1897年划入汉口俄租界。1900年租界当局修筑此路。在1925年以前原名阿列色耶夫街、夷玛街,属汉口俄租界,从沿江大道(原河街)到中山大道(原亚历山大街)。交汇道路有洞庭街(原鄂哈街)、鄱阳街(原开泰街)、胜利街(原玛琳街)。当年这里商贸兴隆,极尽繁华,被誉为“东方芝加哥”。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后,命名为黎黄陂路。 今天,黎黄陂路两侧仍保留了大约17处租界时代遗留的欧式建筑。包括华俄道胜银行旧址、俄国巡捕房旧址、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旧址、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俄租界工部局旧址、高氏医院旧址、基督教青年会、顺丰洋行、邦可花园、惠罗公司、巴公房子、首善堂和万国医院旧址等。 (薇风兰影,“志”系列撰稿人,来源:彼生活公众号 bishenghuo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