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新的增长点时间:2020-03-27 近年来,京山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增长动力、思路方法转变上狠下功夫,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和发展县域经济,奋力建成全省新的增长点。预计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4亿元,增长12.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75亿元,增长5.5%;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2930万美元,增长7.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荆门市平均水平,全面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连续15年获评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在2019年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中位列第35名,湖北第8位,较去年分别提升2位、1位。 突出生态建设 打造魅力京山 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主抓手,坚持“三步走”打造生态、绿色、宜居的新京山。 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近年来,京山践行“两山”理念,发挥生态优势,将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建设成为全民自觉行动和实现后发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先后创建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县和全国首批、全省第一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编制并实施《湖北京山国家生态县建设规划》等20多个规划方案,形成了规划引领、工作推动、投入保障、考核运用等有效管用的长效机制。累计投入资金87亿元,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生态工程400多个,全市森林覆盖率45.13%,空气质量优良率92.86%,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在Ш类以上。 着力放大生态建设效应。聚焦集约型增长、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含绿量”“含金量”有效提升,被授予“中国网球之乡”“中国观鸟之乡”。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19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市,受到国务院表彰并奖励。在全省“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实力京山 兴建园区引领转型。聚焦智能制造、农机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建立四大特色产业园,围绕招大引强和龙头带动,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建成以京山轻机为引领的3平方公里智造小镇,重资产投资30亿元,依托华俄激光等领军企业,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产业,京山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入选湖北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抢抓武汉打造“中国车都”机遇,承接配套上海通用、东风汽车和荆门长丰猎豹等整车企业的零部件生产,打造华中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目前园区引进日本住友、韩国和承等知名企业,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加速发展。借力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采取股份制合作,抢先布局建成3700亩华中地区最大的农机装备产业园,引进三雷重工、湖北超能等整机企业,填补湖北大中型农机装备制造空白。引进福建闽中集团、永兴食品等8家关联企业落户,形成了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目前,四大产业园区建成面积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8家。 招引龙头引领转型。把经济开发区作为承接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把温泉新区作为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承接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集聚地,聚焦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围绕智能制造、汽车零部件、农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六大重点产业,实行项目五星级动态管理,实施全员、全产业链招商,紧盯龙头企业,强链延链补链,共签约项目116个,实际到位资金322.5亿元。岭南股份、湖北锐尔圣等龙头企业落户京山,慧融高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推动京山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实施“满园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总数达到333家。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32个,同比增加28个,其中新开工107个、竣工69个。重点实施PPP项目6个,总投资37.4亿元。 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转型。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关停落后产能矿企33家,推进12家粮食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助力22家企业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实施“百企技改”工程,2019年工业技改投资140.9亿元,增长12%。支持京山轻机和国宝桥米打造双百亿产业集群,推动1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52家企业建立数字化车间、智能化仓储,在国内外领先的智能产品26个,国宝桥米、京山轻机、京兰水泥、湖北雄韬、伟嘉纺织入选2019湖北省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京山制造”加速向“京山智造”转型,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推进创新驱动 激发活力京山 激发改革活力。在农业领域,全域推进股份权能改革,探索的“3342”工作法成为全国样板,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改革前增长28.6%、22.4%。在公共服务领域,整合8家市直部门检验检测资源,组建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有效解决了多处检、多头跑等问题,改革模式在全省推广。在民生领域,构建紧密医共体,推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有效落地,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纳入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名单。荣获首届“湖北改革奖”,马岭村党支部书记张立荣获第二届湖北改革奖。 强化科技支撑。招引武汉3所大学设立京山分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强化校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院士工作站5家、产学研基地76个,引进新技术50多项,联合开发新产品80多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5.2%。培育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3项。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482名,112名专家教授与52家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3家,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优化营商环境。在全荆门市率先建立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观察点40个、聘请特邀观察员20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不断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致力高效服务,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446家企业减轻社会保险负担3341万元。兑现各类惠企政策8.6亿元,惠及企业385户,共降低企业成本3.98亿元。强化要素保障,建立用工服务平台,向园区企业定向输送员工2908名,引进专业技能人才17人,基本满足园区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每月召开银企“手拉手”,采用对接沙龙等多种形式,推动政银企合作,新增贷款余额20亿元,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增幅19.1%,高于省、荆门市平均水平。在全国375个县级市信用监测排第24名,较年初提升276名。 聚焦民生改善 缔造幸福京山 秉承“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务实为民理念,切实用京山的“发展指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全市2019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1.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0%、8.5%。 聚力脱贫攻坚造福于民。以绣花功夫抓好脱贫攻坚,已脱贫9394户、30912人,出列贫困村47个。强化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社会扶贫,全面落实“985”医疗保障和教育扶贫政策,着力补齐扶贫小额贷款清收、转商贷和“三保障”短板。 聚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便利于民。高标准完成轻机大道综合改造,新建幸福北路、云杜北路等6条道路,绿林路、云杜沟综合改造全面完成,京山河综合改造全面启动。完成杨集至客店、罗店集镇至仁和、官桥至虎爪山等3条二级公路建设,基本实现农村路面硬化“组组通”。实施城乡安全饮水一体化提升工程,实现一、二水厂提档升级和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全覆盖。 聚力发展社会事业普惠于民。绀弩小学如期开学,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协和京山医院顺利建成,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创建成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湖北省健康促进先进县。全面落实业教保医惠民措施,3200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遗留问题有力解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绿色缴费模式在全省推广。推进“三社联动”社会化养老新模式,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2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233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65%。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1081套,基本建成382套、分配入住518套,发放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200户。建成市、镇、村(社区)三级退伍军人服务体系。 上一篇区块链+农业=新机遇新发展下一篇做大做强湖北康养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