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义务救护队13年从汉江救起1700多人时间:2015-09-11 截止5日,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襄阳市汉江义务救护队又救起了28名溺水者。 这支规模达千人的救护队,自2002年成立以来,13年间已从汉江中救起了1700多人。 政府主导成立并给予一定补贴,市民志愿者参与——襄阳这一救护模式,如今已形成长效机制,有效遏制了夏日溺水悲剧的发生。 救护队员中,有资产雄厚的企业老板,也有忙于生计的小摊小贩,还有国家公务员、人民教师、医务人员等,他们只要发现有人落水,衣服一脱,个个都是好汉。 老夫妻三年救了十多人 每年的6月5日至9月5日,襄阳市的火星观、灰包嘴、杜甫巷、闸口、鱼梁洲、罗家等6个码头,都会有固定的救护队队员值守。 8月28日下午,樊城区杜甫巷汉江救护点,不少市民在江中戏水。56岁的救护队员杨光英顶着烈日,在岸边巡逻。 杨光英是救护队成立以来唯一的一名女队员,和她一同巡逻的,还有她的丈夫李随群。 李随群心疼地将杨光英拉到树荫下,叮嘱她多喝些水,自己则走进烈日下,继续巡逻。 2013年,这对夫妇同时被选聘为救护队的固定队员。3年来,夫妻俩共从水中救起10多名溺水者。救的人多了,他们也发现了不少规律:对不带游泳圈下水的,必须劝阻;一群人来玩的,要提高警惕,要一直盯着;十几岁的孩子戏水,更是盯防重点……“一起事故,就是一条生命的逝去,影响着一个家庭。”杨光英说,干得越久,就越感到救护的重要性。 救护点就是队员的家 “我从小就爱游泳,一离开汉江水,就会觉得不自在。”45岁的王秀群皮肤黝黑,是汉江义务救护队的老队员。 2012年,救护队在火星观码头搭了一间小屋。从那时起,王秀群就住进了小屋,还自费买了一条小船,日夜守护在码头。 当年7月10日晚,市民李女士带着儿子在江边戏水。一不小心,孩子掉进深水区。李女士顾不上自己不会水,跳江救子,结果母子两人都往水底沉去。 岸边的王秀群听到动静,飞身跳进江里,将他们拖到岸边,并进行简单施救,呛了水的母子俩得以转危为安。“老王身强体壮,反应敏捷,加入救护队5年,救下的人有二三十个了。”老队员杨国斌对王秀群赞不绝口。 老队员:惟愿再无溺水者 自2002年政府主导成立救护队,李建新就是成员之一。今年9月5日,这位资格最老的队员年满62岁,光荣退出。 李建新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汉江边有个很大的沙滩,夏天一到,人山人海,溺亡事故时有发生。当时,水上派出所曾统计,每年那里有五六十人溺亡。 进入汉江义务救护队13年来,老李救下的溺水者数以百计。他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惟愿大家安全戏水,汉江中再无溺亡者。 据介绍,救护队救人,秉承的原则是“水上救援、不收钱物、出现意外、后果自付”。每年,襄阳市政府给救护队拨付资金10万元,用于租船买设备买保险,以及为48名固定队员发放补贴。 13年来,救护队守护的6个救护点,在救护时段内未发生一起溺亡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