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武汉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时间:2018-09-27 后官湖畔,知音故里,江汉平原3000年的日升月落,滋养了这一片美丽的土地。驱车驶离三环线,远离城市的钢筋水泥和职场的丛林法则,豁然开朗的这一片花海,仿佛还能听见伯牙子期的谈笑经年。 2017年9月27日,湖北武汉花博汇正式开业向游人亮相,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武汉花博汇美名远播,先后获评“湖北省三乡工程样板”“湖北省首批特色小镇——景绿网红特色小镇”“武汉市十大景点”“武汉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 在2017年全国经济工作会上,湖北省以“三乡工程”作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模板,向全国推广武汉花博汇的模式和经验。开业以来,花博汇迎接省市及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代表团达800组、10000人次。 项目负责人、三乡工程“回乡能人”许江表示:“我们始终把花博汇项目作为探索新时代‘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坚定地把乡村发展的成果与广大村民和市民共享,搭建起城乡要素资源互通互融的桥梁。” 网红小镇传播力驱动下的文旅目的地 武汉花博汇位于蔡甸区大集街天星村,项目总规划面积5300亩,计划总投资50亿元,由武汉阅景汇公司投资分期建设。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投入5亿元资金,完成一期样板区建设。 园区充分融合文旅、文创、文化、现代农业的特点,形成了旅游观光、生态民宿、亲子游乐、特色花卉种植、婚庆摄影、美食、文创、娱乐、网红等产业为主的消费业态和赢利点,也让游客获得了丰富的体验感。项目仅用一年的时间,就为武汉市的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树立了标杆,成为建设美丽蔡甸的重要支撑和推进四化同步的重要载体。进入花博汇的大门,阵阵扑鼻的清香迎面吹来。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香水百合,遍布整个园区,像列队迎宾一样欢迎你的到来,鲜花丛中,时时穿梭着一些手持自拍杆的网红主播,形成了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景绿网红特色小镇”是湖北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武汉花博汇的定位,花博汇开业一年内,全国超过800家媒体报道了“网红小镇”的诞生,德国电视2台等全球媒体前来拍摄了20分钟以上的纪录片。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新华社、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中央和省市媒体报道了花博汇项目的成功经验,各类网媒发布花博汇信息、游记达121万篇次,关注度空前。 近年来,“网红”正在逐步脱敏,成为一种与“内容生产”“人格魅力”相关联的大众传播现象。“网红小镇”的出现,让互联网文化从网络映射到现实,将“互联网+”产业的传播力,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与生态旅游产业结合,无疑是蔡甸区乃至武汉市乡村文旅的一次创造性的转型。 在媒体关注之下,这是一个“自带流量”的景区。常驻在花博汇生活直播的主播“阿笑”表示,直播的粉丝们都知道在武汉蔡甸有这样一块地方,举办相关活动时能通过直播和微博通知到粉丝,而园区内的各种新玩意、新业态也能通过网络主播们的镜头向社会各界及时传递。 相关负责人解释,传统上人们不愿意到乡村创业置业,是因为乡村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谈判交易不便,社会关注也少,导致很多商业行为不易推广,而“网红小镇”的模式恰恰运用了互联网的力量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让小镇自带的流量,驱动乡村的文创产业,推广产品,带动销售。” 武汉火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夏俊就是瞄准了“中国第一座网红小镇”的名头,放弃了武汉市中心的商业大楼,今年3月,将公司开到了花博汇。“我们公司提供从零开始的新主播招募、培训、直播、包装、推广、经营等一站式网红产业链服务。主播在这里可以就地取材,满足他们直播、拍摄、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需求。”夏俊说。 除了常驻花博汇的主播们,花博汇也注重培育“知识型网红”,独家打造了“三乡+直播+电商+旅游”的全新发展模式,在花博汇举办的全国首届律政网红大赛决赛,吸引了300多万网友关注。 产业升级大学生创客引领多元业态 花博汇所处地区原本只是武汉近郊普通的农村,没有特色产业,处于生态底线区。项目开发商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把农业和休闲游相结合,以农业(花卉)为切入点,进行土地综合整理,打造景点,发展旅游产业,引入新业态,促进了农业的三产化,实现了产业的融合发展,“敢为人先”的是一批大学生创客和下乡市民。 廖菲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环境艺术与设计专业,在北京从事建筑与景观设计近十年后,到巴黎高等商学院深造,取得艺术与时尚文化管理专业的MBA文凭,曾主理和参与了中外诸多大小项目。“我的外公外婆都是蔡甸人,我小时候也在蔡甸上过一段时间的小学,所以能够加入到花博汇的设计团队之中,打造武汉花博汇弗洛伊鲜花小镇以及问茶村新中式小镇的建筑景观规划改造设计,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廖菲说。在精心打造出法式小镇全貌后,廖菲选择留下来,和朋友一起当起了“堡主”,在花博汇打造出独属的“女巫城堡”,做起健康食品烘焙、下午茶民宿,筑起自己的“美丽乡村梦”。 青曦亲子民宿总经理鲁青毕业后在深圳从事旅游行业,2008年因为喜欢丽江的慢节奏生活,于是在丽江开了她人生当中的第一家民宿。由于服务到位、体验俱佳,她的民宿得到不少游客的认可。短短3年时间,她就从1家民宿变成3家民宿。2017年,鲁青了解到花博汇景区,本身就是武汉人的她,通过多方面的考虑,决定在花博汇打造一家以“温暖的家”为理念的亲子民宿,让来度假的每一个客人都有回家的体验。“我们会定期开展各种有意思的活动,让宝妈宝爸们和孩子在这里度过一个不一样的夜晚。”鲁青说。 古琴花艺生活馆在樱花村内,从大门到室内布置,都透露着古色古香。热爱传统文化的流夕是樱花村古琴花艺生活馆的老板娘,之前在十堰工作的她,去年,因为看中樱花村的环境清幽、文创集群,于是决定在这里置业。“有时候店里不忙,我就去附近的陶艺馆学习怎么做陶艺。我们能够在这里互相交流学习很棒,也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流夕说。 园区内还有水上婚庆平台,探险项目植物迷宫,民俗度假村问茶村、儿童拓展项目“疯狂的麦咭”等的多样业态。未来,这里还将新建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古戏台”,辐射周边市民体育生活文化提档的“体育小镇”等,将带给市民更为丰富的旅行体验。 文化提档“原乡”改造反哺原住村民 这里最年轻的村湾诞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荆楚文化的悠远博雅,化为了这些村湾经过时间洗礼的布局。花博汇选址这里时,保留了七个村湾的原有格局,存储了文明发展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就留下了文化发展的历史沉淀。 许江介绍,武汉花博汇绝不是在一块空地上凭空构思、平地而起,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积淀,充分思考各国文化在这里的生存基因,在历史和全球的角度上去糟粕取精华,保留村湾格局的同时,给他们注入了现代的活力。 不搞大拆大建,依山就势改造民居,以花卉景观为主体,对村湾环境进行改造,秉持“原生态风貌、后现代文明、低冲击建设、无污染排放”的规划理念。“我们将传承千年的蔡甸知音文化、中法生态新城欧风文化和年轻时尚的互联网网红文化融合,让每一个文化元素都巧妙的在园区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这种改造不仅深受广大游人的喜爱,更提高了原住村民们的居住品质和生活品位。” 今年50岁的陈艳华在花博汇花食街经营一家“老街私房菜”,她介绍道,以前她就居住在樱花村,那时候的樱花村都是破旧的农房,现在进行改造后,明清风格建筑林立,走进去就情不自禁地想品杯茶、读本书。“以前居住的环境没有现在好,出门买个菜都非常不方便。现在花博汇建起来了,环境变好了不说,我们也不用再四处打零工了,可以自己做点小生意。” 资料照片显示,改造前的天星村房屋破旧、道路狭窄、田园荒芜、村容村貌破败。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如今的天星村风景秀丽、文化独特、艺术氛围浓厚,已经成为鲜花主题综合休闲度假区,是武汉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目前花博汇已吸引市民、回乡能人和企业家100余人进驻,从事陶艺、文创、教育、婚庆、摄影等创新创业,带动周边500余名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近就业创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载体,实现高速、高效的良性发展,为武汉市蔡甸区精准扶贫工作和农村农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共享农庄让村民与企业共享开发成果 据武汉花博汇上报省政府的规划及实施方案,小镇规划总面积5300亩,分三年全面建成,2018年下半年即将启动二期3500亩项目建设,其中包括约350套农村闲置住房的改造升级。为此,武汉花博汇提出了具有“共享农庄”模式,争取以花博汇为“原点”,由点及面,展开“共享农庄”创新探索与实践,打造基于国情、响应政策、运营见效、普遍适用、容易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板试点。 武汉花博汇倡导的“共享农庄”,简而言之就是在不改变农民宅基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对农村闲置住房进行个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由经营管理公司为乡村导入“市民田园生活休闲村”“度假养生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市场功能和业态,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平台,与城市租赁居住、办公创业等需求对接,形成政府、经营管理公司、农户以及城市消费者“四赢”局面。 目前,共享农庄的开发模式已经在花博汇的二期开发中进行了试运行,原则上由“政府主导扶持政策、农民提供共享空间、企业参与运营服务”。在保障现有村湾集体土地权属不变的前提下,以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与政府专项扶持相结合,部分引入社会资本,企业来主导实施,共同完成农民房屋改造及周边宜居配套建设,形成宜居宜业软硬件环境,吸引城市居民、团体、企业来共享农庄短租、长租或承包运营。 开发后的农庄,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土地经营权人,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既存在整体效用,又有各自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激发农民自愿、自主、自发参与,引导盘活农民手中资源、帮助农民参与创业或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他们的市场与经营意识。 许江表示,过去的“城镇化”让农民搬出自己的农房,住到在另外地方新建的楼房里,过上“城镇的生活”,农民失去自己原来的房屋和土地,实际上也就失去了家园,没有家乡,因此也就没有乡愁。因此,武汉花博汇打造“共享农庄”出发点就是不外迁农民,保证农民的正常生活生产不受影响,同时利用现有闲置的部分农房完成升级改造和配套市政、环境、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最后因地制宜,从城乡需求端出发,导入城市产业、人才、技术、资金和生产资料,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花博汇共享农庄,复兴中国人骨子里传统的院落情结,恢复对居住本真的追求,让城市人记忆里的故土情怀、青砖黛瓦、庭院飞檐成为现实,让每一位居住于此的农庄庄主,重回田园生活的美好。” 党建引领“红色三乡”助推“乡村振兴” 大集建设集团党委作为花博汇项目的建设者,始终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专注花博汇的成长,将项目发展的要素制成清单,由党员领办,实行跟踪管理,限期推进。 在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花卉种植等方面,党员主动受领任务,在全国范围内邀请行业顶尖人士、相关专家学者交流、指导。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武汉商学院等本地院校建立就业实习合作关系,保障人才储备。在营销宣传方面,与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省内知名旅行社、线上线下媒体建立商业合作,扩大宣传推广,营造氛围,吸引人气。 在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和广大党员的精准服务下,武汉花博汇项目开业2年内接待量超过300多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带动就业岗位2000个,培育优势产业8个,产生了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各级党支部在花博汇的开发建设中,积极协调村民与企业之间的利害矛盾,以村民为中心,把解决好村民搬迁后的发展问题摆在首位。成立村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村民”模式,将资源变资产,人力变财力。天星村与武汉阅景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的土地流转和劳务输出协议中,除土地承租外,还规定每年解决不少于10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可优先在园区经营商铺、凭身份证件全年免票进出游园,真正体现了共建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