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农爱农氛围空前,乡村振兴精彩开局时间:2019-04-30 2018年,湖北省吹响了乡村振兴元年的奋进号角,农村制度创新越来越多,农业由“量”向“质”加速转变,改革唤醒沉睡资源,激活乡村发展基因,千万农民获得感提升、幸福感增强。“乡村振兴”,这个广袤大地上最动人的构想,正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 2018年9月23日,亿万农民迎来了首个农民丰收节。 这是一个农民专属的节日。每年农历秋分,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农民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千湖遍布、物华天宝的湖北,有着古老而灿烂的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重视农业、尊重农民成为一种持之以恒的理念。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最薄弱的环节、最难啃的骨头都在“三农”领域。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秉承“重中之重”理念对待和解决“三农”问题,尤为关键。 雁飞千里靠头雁。五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情系“三农”,义无反顾,层层压实责任。 深刻把握省情农情,全域谋划。省委省政府出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21条措施”,编制《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搭建起“四梁八柱”,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走在中部前列。 真抓实干,有序推进。八大工程引领乡村振兴,省直相关单位和全省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形成“1+N”政策体系,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成效。 用考核“指挥棒”倒逼责任落实。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体系,奖惩并举,考评结果成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 舍得向农业投入,舍得向农业倾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完善,全省财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年投入超过1000亿元。 对湖北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包袱,而是机遇。 一年来,脱贫攻坚、水利建设、乡镇污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诸多“三农”难点、痛点问题正在有效破解中,乡村振兴战略精彩开局,有力支撑了全省发展大局。 扬鱼米之乡优势,绿色与高效同行 稻田里不仅产出生态大米,还“长”出虾、鳖、蛙、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天门市天海龙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用心“盘活”一块田,成为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佼佼者。 当前,消费升级,环境约束,国际竞争加剧,在“以量论英雄”轨道上奔跑已久的传统农业,已无法跟上时代,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湖北打响了一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战,“品质”二字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水稻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担负着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然而,“大路货”居多,优质粮供给不足,粮食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在绿色中谋发展,在稳量上求品质。全省主动调减200万亩低质低效水稻,增补稻渔共作、再生稻等优质水稻,深入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从省级层面启动实施“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稳稳地站在500亿斤的台阶上,达到567.89亿斤,每亩单产高出全国15.8公斤。更令人欣喜的是,绿色、高效的“水稻+”模式遍地开花,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七成以上。“湖北粮”精彩嬗变,“荆楚味”香飘四方。越来越多的精品果菜茶端上市民餐桌,名特优畜产品、水产品市场份额与日俱增,“舌尖上的湖北”更精致、更醇香。 走品牌化之路,农业跃上高端新平台。全省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双轮驱动,潜江龙虾、宜昌蜜橘、监利黄鳝、秭归脐橙等农产品声名鹊起,“恩施玉露”“利川红”享誉大江南北。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互联网带领农业“一起飞”。春暖花开之时,一朵朵油菜花、桃花、樱花,吸引着城市居民涌向乡村,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传统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据统计,去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71亿元,创历史新高。 田野上兴起“机器换人”革命,大数据、智能化正渗透并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逐渐告别“泥腿子”称号,农业成为充满新希望的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