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详细内容

别再炮制廉价的慈善故事

时间:2014-10-13     作者:李杏【转载】   来自:长江日报   阅读

 

  为了给身患白血病的2岁半女儿治病,父亲王海林装扮成女人在成都街头卖卫生巾。经过媒体的报道,王的举动感动了很多人,10月10日一天之内,全国各地的好心人就向王海林的银行卡里汇了41万元。

  令人动容的救女之举,却在11日因王海林突然携款离开成都发生了“变故”。王海林和家人不愿向媒体和好心人透露后续收到的捐款数额,并表示法律并没有规定他们必须公开钱的多少和用法。对此,一些已经或打算捐款的爱心人士情绪上有所动摇,在各种声音中,严厉追问钱款去向的“呼吁”颇具代表性,呈现出合围之势。

  坦白说,王海林家人的回应,伤害了那些捐助者的感情。人们献出爱心,却得到这样轻描淡写的说法,会是怎样的心情?这曾经是一个感人的事迹,连海外华人都参与到这场爱心接力中,但结局颇为冷淡,充满了“骗局”、“受伤”的气息。

  法律、权利、义务,这些义正词严的概念,同样出现在质疑声浪中。不少质疑者认为,受捐者应当公开捐款的详情,并接受公众的监督,以确保捐款不会被用作他途。也有律师进行分析,解释相关的法律限制。最终,一场爱心接力演变成了制度、法律的反思。

  王海林家人有没有隐衷,媒体所谓“携款离开”究竟是何详情?可惜没有具体后续报道。王海林患病的女儿近况如何,病情如何医治,具体需要多少医疗费用,医院有没有什么说法,其实也并不很清楚。对于这样的情况,医保机制是否起作用,慈善机构有没有办法,不见有这样的提问。这似乎就成了一个慈善故事而已,起初有太多声泪俱下的情节,充满感人的浪漫气息,但随着一声声法律、制度的相互质辩,顷刻间变成被戳破的泡沫。

  有太多这样的慈善故事,一次次在电视、报纸中让人泣不成声,但一个个去揭开实情,事实、细节一旦更丰富,总有一些故事,其最初的感动立马变得廉价,观众、爱心人士于是开始讨要权利、义务,变得理性起来。

  我们如同离现代慈善世界还很远,感动的氛围总是轻易营造起来,“信任危机”也如同敏感的神经轻易被戳痛,如此往复循环。这个社会需要的其实只是故事情节,需要浮夸的善意,而制度、法律云云,又不过是感动已罢、最终撕破脸皮的道具?

  像王海林这样的情况,以个人身份向社会募集爱心捐款,难道就没有一个合适、有制度和法律依靠的办法?而那些匆匆煽情却又草草收场的新闻报道,更在“信任危机”的敏感神经中,让一些无谓的案例过度放大,让人们增添一些无谓的感叹。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