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志愿者11年用声音助盲时间:2015-04-27
本网讯 戴上耳机,按下播放键,盲人就能通过小小的MP3听到自己喜爱的书籍、音乐……24日,中国盲文图书馆江夏支馆举行“我是你的眼”读书助残志愿活动,80名视障人士代表免费获赠一批有声读物MP3。这些有声读物绝大多数来自一个大型民间公益组织捐赠的“有声音的图书馆”,该项目是一位11年来用声音助盲的志愿者牵线促成的。 27岁的夏翀是江夏区残联的工作人员。2004年她在上海读大学时,无意间报名参加了一个为盲人录制有声读物的活动,“当时我16岁,对播音主持很感兴趣,为盲人录制有声读物,也是延续了自己的爱好”。 当年发起这个活动的组织,便是后来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华声公益助盲志愿者团体”。 夏翀是江夏人,2006年,她放弃了签约上海外企的机会回到武汉,继而通过考试进入江夏区残联。 这期间,夏翀坚持做公益。2011年结婚之前,她还一直在华声公益网络广播电台担任主持人,利用业余时间为盲人做节目,并花费数千元自费购置录音设备,加入华声的志愿录音小组。 2012年“全国助残日”前夕,夏翀向区残联建议在盲人有声读物方面做点事情,当时,华声也正在全国推广“华声乐缘·有声音的图书馆”公益项目,即把全国各地志愿者录制或募集的有声资源无偿捐赠给盲校或盲人图书馆。经夏翀牵线,华声发起人刘文峰来到武汉,为江夏区残联捐赠了500G(约3000小时)有声读物,遗憾的是受条件所限,这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去年10月,我省首家盲人图书馆在江夏投入使用,添置一批电脑和MP3,让“华声乐缘·有声音的图书馆”得以开放。武汉也成为继北京、太原、呼和浩特之后,全国第四个开展这一公益项目的城市。 夏翀告诉记者,目前盲人图书馆拥有4000余小时的有声读物,但远远不能满足全区5400余视障人士的个性化需求,“他们当中,有的人想听心理方面的书,有的人想要农业技术方面的,这就需要志愿者为他们录制”。 两周前,夏翀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招募了64名大学生志愿者,并建立“华声江夏助盲服务队”QQ群。她期待更多社会人士的加入,有意者可申请入QQ群:321338669。 志愿者夏翀:用心为盲人读书 夏翀从16岁开始做助盲志愿者,为什么能坚持下来,遇到过哪些困难?她对记者讲述了11年来的经历。
![]()
夏翀向残疾人刘先生介绍有声读物MP3的操作方法
一个盲人女孩对她影响最大 夏翀从小喜爱播音主持,第一次为盲人录制有声读物完全是出于好奇,不过,她也因此成为“华声公益助盲志愿者团体”的首批志愿者。 2006年底,针对盲人听众的华声公益网络广播电台开始筹备,台长张婷(网名海儿)是一个比夏翀大几岁的盲人女孩,两人经常在网上讨论工作。 “我那会儿特别佩服她”,夏翀说,“她只是个打工的盲人按摩技师,每次做节目不仅没有一分钱收入,还要向老板请一两个小时的假。” 2009年,夏翀和张婷在太原第一次见面。走上狭窄的楼梯时,张婷还帮她拎箱子,“海儿不仅适应能力强,还特别坚强、独立,她对我的影响最大”。 “录音棚”设在自己家 夏翀录制的第一部小说是肌无力患者张云成的《假如我能行走三天》,“当时我还在读大学,条件很简陋,就是用手机在寝室录的,后来才慢慢添置了比较专业的话筒、声卡等”。 回到武汉后,夏翀的卧室成了“录音棚”,每次她录制小说或做网络电台节目,父母为了保持安静,就主动出去转悠,如果实在太晚,他们在家也尽量不发出声响。在电视台做记者的母亲,还专门把女儿送出去接受播音主持的专业培训。 结婚后,做军人的丈夫回家比较少,但只要在家,看到夏翀要录音了,就把儿子带出去玩,“这种情况主要在白天,平时只能等孩子睡着了,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开始录”。 花半个月做成一部盲人电影 去年,中国盲文图书馆江夏支馆引进公益项目“心目影院”,并通过政府采购,购买了十多部盲人电影。 夏翀说,馆里的经费有限,她很想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自己做盲人电影,“盲人电影是用声音讲故事,要把电影中场景的转换、人物的穿着打扮、动作甚至各种色彩等都转化成声音传递给观众,所以制作者要根据电影场景,提前写好大量的解说词,或者现场讲解,或者把解说词和影片重新同步录制为成片”。 去年4月,华声为该馆提供了盲人电影《建党伟业》的台本,这是一个现场讲解版。为方便更多盲人“看”这部电影,夏翀花了半个月时间,在家里把它录制成不需要现场讲解的成片。 “要把文字穿插在没有对白的地方,时间和文字必须要掐好,我一遍一遍地试,反复录了至少十次。如果没有台本,一部盲人电影能在一个月完成就算是顺利的,不过我是还打算每年做几部。”夏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