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蕲春田桥山乡好医生倪孟银时间:2018-08-27 湖北省蕲春县北部山区田桥,道路崎岖,自然条件差。然而,就在这片偏远的土地上,乡村医生倪孟银27年行走在山乡深处,27春夏秋冬,他背着药箱为村民的健康而保驾护航。 8月17日,田桥卫生院副院长倪孟银被湖北省蕲春县卫生计生局授予为“蕲春好医生”荣 誉称号。 (一) 湖北省蕲春县北部山区田桥,地处鄂皖两省三县交界,海拔1100米,有着“蕲春西藏”之称。田桥卫生院是田桥地区唯一一所医疗机构,服务13个村、共计1.6万人。 怀揣着儿时“当一名医生”的梦想,1991年夏天,20岁的倪孟银卫校毕业就被分配到田桥,一干就是26年。他从一名普通医生到业务骨干,从医疗组长到卫生院副院长,一路走来,倪孟银说他很庆幸与大山结缘,成为乡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亲历者。他在日记中写道:“26年来,在这偏远闭塞的山乡卫生院,其实我只做了一件事:尽心尽力做一名称职的医务工作者,用真情和真爱服务田桥山区患者,用忠诚和坚守兑现当初入党的誓言!” 倪孟银在外科坐诊时,每天都要接触一些病人。这些病人大都贫穷,他们希望花最少的钱,早点把病治好,尽快回家。年轻的倪医生深深地体会到这些病人的疾苦。每次诊治患者,倪孟银都会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治疗方案,能够通过口服药治愈的,绝不让患者输液,能够在门诊治愈的,绝不要求患者住院,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的负担。 (二) 为更好地服务山里的病人,在坐诊的同时,倪孟银还坚持出诊。 山里的群众居住分布零散,且山路难行,一些老人生病不能及时前来就诊,每每这时,只要患者一个电话,或者一个口信,倪孟银就会带上“百宝箱”,骑上摩托车,免费上门就诊。 2008年冬天的一天,泗流山村一个患者家属打来电话,他70多岁的老母亲突发疾病,情况十分危急,要求立即出诊。当时外面下着雪,倪孟银接完电话,二话没说,披上雨衣就出发了。 经过一个晚上的治疗和观察,老人终于转危为安。第二天一早,倪孟银顾不上休息,又匆匆往回赶。当返程行至一处陡峭的山路时,危险发生了——由于冰雪太厚,导致车轮打滑,摩托车竟不听使唤地向悬崖边冲去!出于求生的本能,倪孟银急中生智跳下摩托车,就势滚下山……苏醒过来,他才发现自己被半山腰的一棵枯树桩给挂上,厚厚的棉衣被撕裂开来,手上全是血痕。倪孟银一步一挪,吃力地爬上山,回头望,只见山谷底的怪石阴森挺立,再看看摩托车,已摔成了麻花状。 沿着田桥的沟沟坎坎,倪孟银把手术台搭在患者的家中,把服务送到乡亲们的身边,让年迈体衰的患者在家门口就医。因此,他的摩托车被乡亲们称为“流动医院” 20多年来,倪孟银出诊不下千次,骑坏了1辆自行车、2辆摩托车,行程6万公里。 “说实话,常年在山里穿行,经受着日晒风吹,有时还面临着生死考验,不苦不累不害怕那是假的。”倪孟银坦言,“但是,当看到山民们饱受疾病煎熬,看到他们治愈后灿烂快乐的笑容,浑身就有了勇气和力量。 2010年,倪孟银本有一次调动的机会。附近的村民纷纷跑来问:“倪医师,能不走吗?我们舍不得你啊!”倪孟银是刘河人,家中父母70多岁了,孩子在漕河上中学,妻子在县邮政局上班。面对着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还有孩子的教育问题,照顾父母的责任,调到县城工作是最理想的。可是,看到群众期待的眼神,倪孟银犹豫了,心里默默告诫自己:纵有千万个理由要调走,但留下来的理由只有一个——山里的群众需要我,“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至高荣誉和神圣追求!”就这样,倪孟银留下了。 (三) 农民生活困难,无钱看病,倪孟银总是伸出援手,为他们垫付医药费。詹山村6组村民田艳枝本是精准扶贫对象,前年,她的丈夫又被查出患有胃癌,一时间,家里的生活陷入困境。她丈夫在卫生院检查的费用都是倪孟银垫付的,倪孟银还和她的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并且抽空到困难家庭走访,献爱心,帮助一些困难家庭度过难关,健康生活。 在医疗业务上,倪孟银指导年轻医生完成手术几百余例。在担任副院长期间,为了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倪孟银带领全体职工以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为契机,以创一流卫生院为“目标”,大刀阔斧实行改革,业务进一步拓展,新增理疗康复等专科。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教育职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从工作中的细节小事做起,设立服务热线电话,完善出诊制度,实行服务承诺和收费公开制。 在田桥这个穷乡僻壤,倪孟银整整工作了27年。27年来,倪孟银用真情和真心守护着山区群众的健康,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被群众誉为“山乡人民的好医生”。他多次荣获全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11月,省人社厅授予他“湖北省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