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组织谨防“人治”依赖症时间:2015-01-30
名相诸葛亮虽然聪明绝顶,但却算不上称职的领导,正是他遇事授人锦囊妙计和事必躬亲的做法,扼杀了下属的创造力,抑制了下属的积极性,剥夺了下属的锻炼机会,造成蜀汉后继乏人,注定了灭亡的命运。毋庸讳言,今天个人色彩在部分社会组织依然浓重,这些组织能否从“人治”迈向法治,对其发展是关键一步。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4)》,该报告显示,相当多的民间组织仍处于“人治”阶段,筹款及运作过于依赖个人,在组织建设、管理模式、能力建设方面经验欠缺。 很多初创期的社会组织都离不开创始人的能力和人脉,这些是组织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如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过分依赖“人治”,是否会抑制组织的成长空间,进而出现“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父母不手把手教,孩子学不会走路” 经过12年的精心培育,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在圈内有了较高知名度,对于在公益领域打拼了20年的中心创始人翟雁来说,惠泽人的成长凝结了她的心血。丰富的个人经历和长期致力于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经验积累,让她对社会组织的组织化有不少独到观察。 在翟雁看来,包括党派、企业在内的任何一个组织创立都是由个人到小组再扩大规模,很多社会组织的志愿性和公益利他性决定了创立时不会是很多人,甚至源于个人发起。她说,现在有很多社会组织就像几十年前的个体户,远没达到组织化阶段。 由于长期从事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间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王世强接触过很多社会组织的创始人,在此过程中他感到,这些人有创业热情,有人格魅力和感染力,不少人都为公益事业付出了代价。 “中国的草根公益组织往往都是靠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苦苦支撑下来,一个人带着一批志愿者做事。”王世强认为,相比企业和政府而言,社会组织中的个人魅力型领导比例更高、更重要,公益事业更需要有影响力的人凝聚大家的精神,社会组织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价值观驱动的。 通过调研,王世强发现,在很多草根机构中,几乎一切物质资源都是由创始人提供和取得,领导的能力超强,中层骨干力量未形成,普通员工的发展空间不足、成长受限、流失率高。 “这是一个过程,特别是在外部环境还不是很理想的时候,个人的作用非常重要,这种个人的精神对于推动和培育社会组织发展来说是需要认可和鼓励的,只有他们的坚持和不放弃,才有可能慢慢向组织化方向发展。”翟雁说,“如果从一开始父母不手把手教,孩子也学不会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