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七旬老人晒五十九张让座者照片 迅速走红网络时间:2015-01-17
在屠婆婆的“让座人”相册中,有20岁左右的学生,也有三四十岁的上班族,甚至还有头发灰白的大妈。 “谢谢你,小姑娘!我来给你拍张照片好不好?留个纪念。”2014年12月30日,记者跟着屠婆婆去光谷接孙子放学,在地铁上,家住武汉江夏区的王炜红给屠婆婆让了座,谁知王炜红6岁的女儿马上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妈妈。经同意,屠婆婆拍下小女孩略显羞涩的笑容。 屠婆婆公开照片的行动,让细小善意在市民心中播撒发芽,引发广泛讨论。“没想到自己给老人让个座,能得到这么多网友的肯定,心里非常温暖。”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余杭琪在网上看到自己的照片,感觉很意外。但也有网友评论,有时给老人让座之后,对方一点儿感谢的意思都没有,让人心塞。更有网友说,曾有过不给老人让座被责骂的经历。 对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因让座与否而产生纠纷的事件,屠婆婆自有看法:“让座是种美德而不是义务。我们呼吁尊老爱幼,但不能强制,老年人强行要求年轻人让座,是不对的,是为老不尊。” 点滴小善润泽心田(记者手记) “笑脸照”在网上的反响如此热烈,连拍摄者屠礼华都自言“惊呆了”,记者前去采访时,她还在怀疑公众是否反应过度。她的原意,不过是想借媒体之手,对让座人稍表谢意而已。 近几年来,我们听闻太多折射社会冷漠症的故事,陌生人社会里,人们仿佛早就不相信“互救互助互信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道德信条。单是公交抢座斗殴的事件,就曾多次见诸报端,更遑论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的悲剧。由此看来,公众并未反应过度。日常的友善所传达的温情,在一些人那里是种久违的温暖。 实际上,守望相助、温情友善的主流价值追求仍然深埋在每个人心中。正因如此,建立在人与人互助互信基础上拍摄的“笑脸”才激起广大网友的共鸣。增进社会文明,不仅在于街头小巷处处可见的文明标语,更在于点滴小善的默默催化。日常的善行,恰似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春雨,在无意间滋润文明的种子,引人向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