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企业做慈善需更大自由度和政策支持时间:2014-02-20 “企业小的时候是个人的,发展起来之后,就应是国家的、大家的和社会的。”成立18年来全球公益事业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的天狮集团董事长李金元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值得钦佩的。 在李金元看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也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旨在短期解决当前某些社会突出问题,更应该积极参与建立长效机制,建设性地系统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达到企业与社会“共存、共好、共赢”。 “民营企业通过慈善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支持和鼓励民企参与慈善,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凝聚力和形成社会共识,也有利于对社会利益的再分配。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教授尚会永认为,政府低水平和基础层次的保障无助于解决那些资金需求大的特殊家庭和个人的困难,这客观上需要企业及先富裕起来的个人通过慈善活动对其进行救助。而这为企业的慈善活动留出空间。 民企参与慈善形式将更加多元 当前民营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形式大多采取以下几种:一是完全由企业实际操作,直接帮扶;二是由企业出资,他人操作;三是寻求专业的慈善机构合作;四是整合资源倡导更多人参与慈善,比如成立基金会。 李晓林表示,大多数企业还是更倾向于由企业直接对接和操控的帮扶模式,能够对帮扶过程和结果进行追踪,以保证帮扶的有效性。不过,在近些年来,一些企业家尤其是颇具实力的企业家随着其慈善事业的深入,更愿将帮扶真正变成一种长期的、系统的、常态化的形式,那就是成立相关主题的基金会。 “有人出现了经济困难,捐助一些钱,这是善举,但单纯地投钱并不是做慈善,只有将慈善常态化,让其形成一个可以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才能真正造福一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晓林说,他曾在2004年向贵州毕节地区捐资20万元建立了林达思源小学,至今他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在为学校捐款后,老师和孩子送他们离开,面包车开动后,学生们不顾扬起的尘土,追着车子喊谢谢。 自此,李晓林开始琢磨,如何让这种帮扶真正地持续下去,也便有了后来由李晓林主要发起的针对贫困地区帮扶的“思源工程”。2003年初,李晓林倡议发起并带领9位企业家进行捐资设立了中华骨髓博爱基金,而建立这个基金的动因则是有感于一位朋友的儿子在患白血病后的骨髓配对之难和费用之高,“富人的孩子尚且如此难,何况更多的平民患儿。” “在选择参与慈善活动的路径中,我们既认可慈善事业的专业机构分工,也强调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参与和对结果的把控。”谈到参与慈善活动的形式,李金元则表示,他及其企业更多会选择后两种形式,即寻求专业的慈善机构合作和整合资源倡导更多人参与慈善事业。 天狮的公益慈善也早在多年前就已从朴素的感恩回报转向系统的慈善项目运作,“社会上需要帮助的群体太多,许多项目只能关注一时,不能关注一世。”2003年天狮注资8亿港币,成立非赢利性的慈善公益机构——“天狮美景国际爱心基金会”,旨在使爱心公益事业得以更加系统化、持续化、项目化和透明化的运营。 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统计,截至2013年9月30日,我国共有民营企业基金会362家,按2011年度的数据,民营企业基金会的总资产为33亿元。无论从资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看,这些数据都令人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