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论坛首页>>农庄、房屋>>个人慈善“触礁” 善举何去何从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qq332121623
等级:普通会员
头衔: 新手上路
星数:
帖数:67
精华:1
积分:0
消息:
  查看资料
发布于:2015-05-14 12:16
字体大小: 1#

个人慈善“触礁” 善举何去何从

  2014年11月6日,成都商报刊发的独家新闻《一场资助背后的冷暖人心》,讲述了三轮车师傅老冯资助14岁女孩玲玲(化名)的故事,坚持4年的资助后,老冯与孩子首次见面,却因孩子表现出的“冷漠”,有些寒心随后停止了资助。(光明网 10月17日)

  个人慈善陷入了道德困境,众说纷纭的背后,实在无法果断地评价孰是孰非。一方面是资助者对被尊重、肯定的需要,且不论是否是虚荣心在作祟,无论换做谁,都希望看到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一方面是受资助者尚不成熟的心智,自尊和自卑纠结在一起,无法轻松面对资助者。

  在诸多个人慈善事业被积极宣传的背后,是对社会正能量的呼唤,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个人慈善的诸多问题也被显露了出来。

  一是个人慈善用资缺乏有效监管。前不久,卖卫生巾父亲救女的故事引发广泛关注,之后该父亲也收到了约150余万元的好心人捐助的善款,之后却陷入了质疑声浪之中,有人骂他骗子,有人怀疑他拿钱“跑路”了,他也因为有了过多的钱而陷入了烦恼之中……诸多类似事件表明,个人慈善事业虽是好心,却也有可能办坏事。如果是真的帮助了有困难的人,那也需要公开透明的程序来向社会说明,否则受资者就会被一直怀疑;如果遇到的是假象,那就不仅伤了资助者的心,更是伤了社会的诚信,“扶不扶”的问题有可能在这里重蹈覆辙,演变成为“捐不捐”。

  二是个人慈善行为缺乏有效保障。就像资助者老冯因为女孩的“冷漠”而伤心停止捐助,这对受资者玲玲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毕竟她的家是真的困难,而她本身也并不那么“冷漠”。个人慈善能力有限,不能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也有可能因为自身情况不能持续援助,甚至还要面临求助者和公众的责备。这种境况,很容易使个人慈善家陷于道德的自责与谴责中。

  三是个人慈善双方缺乏相互尊重。这里的尊重不仅包括资助者和受资者的相互尊重,也包括社会对慈善事业双方的尊重。“要尊重受助者,不要觉得受助者可怜,而是觉得这份爱心捐赠值得”,这是捐助者对受助者最好的尊重,个别慈善事业受助者被要求曝光在大众眼光之下,这无疑对其自尊心造成了伤害;对于受助者来说,也应当对捐助者抱有起码的尊重和感恩,以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而整个社会不应对捐助者和受助者过高的道德要求,如果个人慈善因而陷入道德困境,只会让有志于慈善事业的人知难而退,降低其慈善热情。

  避免个人慈善事业问题频发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慈善。近来,社会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弥补个人慈善事业的不足。任何一个有志于从事慈善事业的人,无论他能力大小,无论是钱财还是物资,都有一个平台供起捐助,而需要帮助的人,就能通过这些统一的渠道方便快捷地各取所需,不仅如此,一个组织有序的慈善组织,还会对受助者开展有效管理,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真正做到雪中送炭。

  然而,慈善组织也并非完美。媒体也曝光了不少慈善组织的诚信危机事件,其公信力已然受损。尽管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必然,但也需要对民间慈善组织加以引导规范,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社会慈善组织监管机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政策等方面扶持民办慈善组织,激发全社会的慈善活力,让社会慈善返归于每个个人,让有慈善热情的人都能参与其中,让陷入困境的人们顺利获得帮助,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长江网 刘荣礼)

 

IP 属地:武汉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
0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
seo seo

消息内容

×
消息长度最多可添加100个汉字或者200个字母

回复内容

×

编辑回复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