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家网站做了一份 “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联想到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1%的人选择了“逸夫楼”。邵逸夫的名字镌刻在他出资的每座楼上,在人们的心里已化为一个生动而伟岸的慈善符号。
邵逸夫先生在内地广为人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逸夫楼”遍布中国大地。安阳市教育局的资料显示,从1995年至2005年,香港邵逸夫基金分7个批次向我市20所中小学校共捐赠530万元,建筑规模合计26955平方米。安阳师范学院、内黄县第一中学和市人民大道小学均建有“逸夫楼”。毫不夸张地说,“逸夫楼”往往是所在学校最好的大楼之一。邵逸夫热衷慈善及教育事业是出了名的。有数据显示,这位香港著名实业家在25年内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慈善行为,很多人会认为“那是有钱人的事”。其实,慈善不应该与财富的多少画等号。汶川地震时,为援助灾区同胞,举国爱心涌动,善款、物质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印证的就是道德与人心。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慈善事业逐步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在争相参与慈善事业的人群中,既有高调出镜的收入不菲的企业家、明星,也有低调行善不愿透露姓名的普通百姓。高调也好,低调也罢,只要他们是用自己的汗水赚来的钱帮助弱者,其行为就是值得赞许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富裕起来的人群之中,一味最求奢华生活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宁可在奢侈品消费上挥金如土,也不愿把钱用在民生事业、慈善事业上去反哺社会。对于这样的富人,他们拥有了金钱,丧失的却是社会责任。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曾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邵逸夫也曾说:“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两位慈善家用言行告诉“土豪”们,有了钱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更体现自身价值的事、更对社会有益的事。
慈善不仅仅是有钱人的事,慈善之举源于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富观,量力而行,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用可贵的慈善之举完善自我、奉献社会,让慈善的光辉温暖社会、温暖人心!
本文来自: 安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