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误解的公益与慈善时间:2014-12-08
公益慈善是有钱的富人、闲人、道德高尚者才能做的? 公益慈善等于捐款,就是做好事学雷锋,就是帮助别人? 我捐的钱可能都被人贪污了,所以我不会相信任何组织,更不捐钱给他们!对吗? 富人、企业做公益都是作秀,沽名钓誉,另有所图? 可以列举的类似观念还有很多…… 这些,都是可以说“No!”的认识误区。 在很多人看来,公益就是慈善,就是做好事,就是学雷锋,就是捐钱、捐物、做义工,就是……。公益、慈善的共性和区别到底是什么?虽然涉及基本常识,但这确实是个让很多人犯糊涂,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1、公益与慈善的基本内涵 基于博爱之心或利他之心,自觉、自愿的行动,显然是公益与慈善的共同根基。公益慈善均指向人类改善现状,追求人类社会与地球生态和谐发展的目标,以及个人心灵的愉悦,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生境界、意识层次的提升。 公益出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之意识,关注公共利益、公共生活质量,致力全局性、宏观性社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维护与平衡公共利益,推动公共政策的进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在小政府、大社会及大政府、小社会两种模式下,都可能有较多的公益活动,前者基于公民自觉之后的责任履行,后者基于社会矛盾和问题突出之后,公民自救、自治的行动。 举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类资源节约与再生利用;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各种公民教育与倡导活动;社区自治与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政策、立法的推动等等。 慈善多发自同情怜悯之心,以满足弱势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导向。慈善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皆是处于困境中的同类和其他能感知痛苦的生命,以帮助其脱离困境、抚慰痛苦为目的。慈善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互利的共生行为。慈善的首要原则是彼此尊重。 举例:扶弱救急;扶贫济困;大病救助;救灾救援;助学;流浪动物保护与救助;放生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慈善是不能用理性的分析来计算、比较的。否则会导致“理性的冷漠和无情”。因为所有受助者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所获得的帮助对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珍贵的、最必需的,我们不能因为用于某个人的款项能够救助更多求助者而放弃这一个。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完全按理性来计算的话,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可能就处境非常不佳。 一般而言,公益的范围大于慈善,但在一定条件下,慈善可转向公益。当对某个弱势群体的扶助行动上升至国家政策层面时,比如促进相关公共福利政策出台实施,即成为公益。再如,救助动物在个人为慈善,上升至动物保护政策,则为公益。 不过,由于理解层次不同,不同的人对公益慈善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不同。如果将慈善理解为对人类及世界的爱,那么慈善包含了公益。如果将公益理解为人类对整个地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则公益包含了慈善。 公益慈善的对象不仅仅是人,还有动物等地球众生。人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承担起维护该系统平衡与可持续的责任。 公益慈善也不只是捐款、做好事帮助别人那么简单。环境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救助和保护困境中的动物,推动公共政策和立法的进步、资助科学研究等,都属于公益慈善的范围,但显然不是直接帮助人。 2、专职与业余的公益慈善 现实中,人们参与公益或慈善主要有两种形式:专职和业余。专职做,是因为专业、规范的组织化运作可以让公益慈善更高效、更持久;业余做,是因为公益慈善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前者需要以专业技能全职开展工作,需要支付员工薪酬,行政成本等;后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时间,随机参与,分摊费用,可不取报酬或领取少量补贴。而且,前者的工作往往不能被后者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