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脚踏实地做慈善时间:2014-04-11
初识慈善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第一次作为志愿者去参与募捐义演,烛光祈福,当我们手拉着手围在一起大喊“汶川加油”的时候,我早已泪光闪闪,觉得这样的事情是伟大的事情,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很多人聚在一起的力量是无穷的。慈善事业就是这样。以后每每有公益慈善活动,我都作为志愿者参与,与慈善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3年元旦的时候和一个亲戚家的8岁的孩子在一起看电视,他突然扭过头很严肃地问了我一个问题:“叔叔,你的理想是什么?”当时我就沉默了。而立之年,繁琐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早已被迫让我忘却了儿时那些虚无缥缈的理想。理想,多么熟悉而陌生的词语,立刻把我带回到童年:小时候看到警察抓小偷,觉得警察很威武,想将来长大了做警察;看到医生救死扶伤,觉得医生可以让人起死回生,想将来做医生;看到电影里的侠客劫富济贫,行侠仗义,觉得这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然而我生活在和平年代,法制年代,没有战争,没有地主恶霸。劫富济贫,是不可能的事了。却在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我成为一个慈善工作者,不能“劫富”,可以用自己的工作去“济贫”。 2009年,晋城市慈善总会还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筹备中,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慈善工作者,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为深入宣传慈善文化,广泛传播慈善理念,树立晋城市慈善总会的社会形象,由我具体负责面向社会开始征集会徽,最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徽设计共九十余件,经过慈善总会筹委会工作小组及有关专业人员的评定选定了会徽,一个“善”字,简单明了,诠释了慈善的社会形象。 2010年2月27日晋城市慈善总会成立了,并确定每年3月28日为“晋城慈善日”。紧张的成立大会召开后,马上就要迎来晋城市的首个“慈善日”,每条街道上都悬挂了慈善标语,电视台、广播上,能看到的、能听到的地方都在宣传慈善,一时间,慈善在晋城成为了时尚,为了不断扩大慈善的影响力,尽快让广大市民了解慈善、从事慈善事业,2010年4月2日晚,筹备许久的“小城大爱慈善之夜”大型慈善活动在泽州会堂隆重上演。来自全市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人士相聚在一起,活动现场,晋城市知名书法家、画家作为首批“持灯使者”,向慈善总会捐赠作品;我市女收藏家靳旭玲还捐赠了收藏品进行现场拍卖,拍卖所得5万元将纳入慈善基金,现场处处洋溢着暖暖爱心。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堆相为志愿者代表授予志愿者工作队队旗。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邓铜山为市慈善总会颁发团体会员证书。省、市嘉宾分别为我市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此外,晚会现场还临时设立了捐款箱,许多观众纷纷慷慨解囊,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5元、10元、50元、100元……每个捐款的人,也同时得到了一支美丽的康乃馨。活动不仅为慈善事业筹募到了善款,更广泛宣传了慈善文化,使慈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做一个持灯的使者,让我们一起播撒爱心”是当时活动的的一句口号。活动现场,人们用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 2011年3月我参与创办了慈善总会自己的杂志——《渡善》和宣传片《慈善的力量》,大力宣传发展慈善事业的意义,唤起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识、理解、信任和支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全市人民经常看到慈善者的形象,听到慈善者的声音,用爱心故事感动全市人民、激发群众扶贫济困的热情,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风尚 慈善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信仰,不是说只有有钱人才能做慈善,只有捐钱才是做慈善,对贫困者的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慈善,说大了是对做人理想目标的确认和笃信,慈善往往成为人们心中的最高向往,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和心中圣地。“选择了慈善就是选择了高尚,就是选择了奉献。”许多人把乐于奉献、帮助他人的行为形象地称“授人玫瑰、留有余香”。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慈善工作人员,每天要接待上访救助的人,“一杯水,一个微笑”,耐心解释,程序到位,标准掌握,服务到家的慈善工作的态度,通过与上访人员讲政策、讲制度,加强与信访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上访人员的求助情况,为他们想办法,指路子,对生活有特别困难的又符合救助条件的群众,如尿毒症、白血病、癌症等等,出具救助表格,通过审核发放善款,缓解了其家庭困难。维护总会良好的社会形象。 总会成立以来,办公室加强驻会人员的日常学习,我从《慈善杂志》、《慈善公益报》、网络等宣传媒体上寻找关于慈善的文章,通过与秘书长确定学习内容,每周一组织开展一次集中学习,以各种规章制度、各地先进的慈善理念、慈善项目、慈善经验和相关业务知识为重点学习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大家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通过学习,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提升业务水平。 做慈善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例如每一个慈善项目的方案制定、运行评估、社会效应等都需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个细节。项目回访是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检验项目效果、保证项目落到实处的重要依据,也是打造“透明慈善”、提升社会公信力的根本要求。通过走村到户的回访了解慈善救助项目与救助人群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项目管理同时,在回访的过程中寻找新的慈善需求。a 2012年,我们对“慈爱阳光班”这一助学项目通过与项目受助人及其家属面对面交流,深入到受助学生家庭、学校进行回访。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慈爱阳光班的学生确实是学习非常优秀,家庭非常贫困,特别是一些学生家庭属于单亲、孤儿、患重大疾病等家庭。参与项目实施的学校严格按照项目要求,认真组织发放善款,受助人都能全额领到救助款。学校在审批确定阳光班学生的工作中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筛选,让那些确确实实需要被救助家庭的孩子得到了上学的机会,对学生的住宿费等进行了减免,回访结束后我们主动和学校联系,提出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多召开几次主题班会和多举办一些慈善公益活动,让慈善精神和慈善文化在学校得到传播和弘扬。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慈善工作者,感到非常光荣并愿意为慈善事业奋斗终身,慈善让我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原意抱着对慈善的热情、激情去做这个工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为这个社会贡献一点自己的光和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