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市开展“情暖特殊困难群众行”活动纪实时间:2015-02-11
家住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小凤池村3组的五保老人向启贞家中一直未通电,每天晚上靠一把楂子柴点个篷篷火,勉强就着零星光喝口糊糊汤就睡觉。前不久,五峰县民政局不仅为他明确了法定监护人,送去了烤火炉、棉衣、棉被,还为他们铺设了电线,安装了电灯,结束了他长期黑灯瞎火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宜昌市民政系统开展的“情暖特殊困难群众行”活动。 在2014年,宜昌市民政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着力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在全市民政系统创造性地推出了以救助特殊困难群众为主要内容的“情暖特殊困难群众行”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多方问需,找准整改目标 为确保整改活动取得实效,宜昌市民政局把发现和找准问题作为重要手段,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整改奠定了基础。 一是当面求“计”。结合“三进五访”活动,该局领导分成9个组,深入民政工作一线,广泛征求民政对象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直面求“谏”。该局党组成员分头组织召开了由市党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各类民政服务对象、基层民政部门负责人、社区干部等参加的9场座谈会,全面听取了他们对民政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三是书面求“言”。该局向各县市区民政局和局直单位发放了《征求意见函》,搜集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局办公楼一楼大局设立了意见箱,全天候向社会征求意见。四是网络求“策”。在宜昌民政门户网站“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中开辟了“进言栏”、“留言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开通了“纳言热线”,及时受理网民和社会群众诉求和建议。经认真梳理,共查找出6个方面156个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难、日常照料难、改造住房难、生病治疗难等民生问题方面。 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该局坚持从思想深处找原因。一是在工作布局上,该局虽然把落实各项民生政策作为重中之重,也确保了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但是对于那些享受了民政常规政策之后生活仍然困难的群众,还是着力不够。二是在工作运行中,该局虽然按时足额发放了民生保障资金,但是对于那些领到了社会救助资金之后,由于痴、呆、傻、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对象,跟踪关注不多,在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还存在差距。三是在资金筹措上,由于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该局尚未对民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致使少数特殊困难群众因得不到多重救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在找准突出问题的基础上,该局锁定整改目标,直面特殊困难群众最急、最难、最现实的问题,推出“情暖特殊困难群众行”活动,并明确了救助对象的范围和救助的具体内容。此项活动优先将全市30个特困村中的特殊困难群众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极贫重救,应救尽救,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全面铺开。同时,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一是对于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中肇事肇祸的重度精神病患者,要求整合各类救助资源,捆绑各类救助资金,将其送至精神病治疗机构免费接受长期治疗,达到稳定其病情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二是对于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中痴呆傻、肢体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对象,凡本人愿意集中供养的,安排到福利机构集中供养;仍分散供养的,要为其明确法定监护人,照顾其日常生活起居,确保其正常生活;三是对于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中居住危房的对象,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为其建造安全住房,切实改善其居住条件,确保其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对于城乡低保对象、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和困难优抚对象中缺少基本生活用品的特殊困难对象,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为其配齐日常生活必需品,一次性置办到位,切实改善其生活质量。 抓好落实,领导挂帅督促推进 为确保“情暖特殊困难群众行”活动取得成效,该局精心组织,强力推进,狠抓落实。 该局专门下发了《“情暖特殊困难群众行”活动实施方案》,建立了局领导联系点制度,由13位副县级领导对口联系一个县市区,指导县市区民政局按计划推进活动,帮助协调解决活动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各县市区民政局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活动专班,负责此项活动的具体实施、推进与落实。如点军区民政局针对特殊困难对象类别,制定了精神残疾患者长期免费医疗救助工程、文明生活万户行升级工程、危房改造交钥匙工程、助学护航工程和幸福晚晴天工程等五项具体救助内容。 为确保“情暖特殊困难群众行”活动有始有终,善作善成,该局将此项活动的组织实施作为对13个县市区民政部门评先表模的重要依据,并先后派出13个督导小组,分别于5月、7月、9月和11月深入到13个县市区督导检查此项活动的进展情况。对进度滞后的现场办公、蹲点指导;对推进过程中确实存在困难的,加强协调,帮助解决难题;对重视程度不高、推进不力的县市区,在全市民政系统予以通报。通过此举,强力推进了“情暖特殊困难群众行”活动的落实。 精准帮扶,实现救助效益最大化 为了增强“情暖特殊困难群众行”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该局要求各地民政部门根据特殊困难群众的具体困难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和措施,因人制宜,因户施策,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精准帮扶,实现救助效益最大化。 兴山县古夫镇咸水村10组的谭金哑是个聋哑人,一直居住在有近百年历史的土坯危房中,靠着低保金艰难度日,2014年 9月份,兴山县民政局筹措2万元帮扶资金为他建新房,县民政局、乡镇民政办组成了联合工作小组,村里专门抽调村干部张代红全天候守在建房工地上,民政局与民政办负责联系协调外围的物资采购等事项,经过3个月的努力,一栋崭新的二层小洋房如期竣工。新房建成后,民政部门又为他添置了价值1000元的电饭煲、电磁炉等日常生活用具,还送上500元现金。谭金哑虽无法张口说话,但高兴得手舞足蹈。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据统计,截止2014年12月底,宜昌市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中肇事肇祸的重度精神病患者有70人已送进专业机构免费接受救治;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中痴呆傻、肢体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对象中有53人已安排到农村福利院集中供养,有81人明确了法定监护人;全市为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中居住危房的对象完成住房改扩建121户,建设了8个集中安置点,安排了47名特殊困难对象;全市4408户特困对象也从此项活动中受益,全部配齐了日常生活必需品。活动中,各地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全市30个特困村中的特殊困难群众实现了救助帮扶全覆盖,4735名特殊困难群众享受到了民政部门“保上加保”的好待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