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感市民政局“结亲帮扶” 枝叶关情时间:2015-02-16
“快过年了,我们今天特地来看望您,给您拜个早年!”,“快进屋,快进屋,下这么大的雪还来看我,真是感谢你们啊!”腊月初九,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瑞雪。孝南区季庙村四组身患重病的刘想桥看见“亲戚们”的到来格外欣喜,激动万分。羊年春节将至,市民政局由10名副县级干部带队的10支帮扶组再次走村入户,看望慰问结对帮扶贫困户。自2014年年初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民政局率先开展“结亲帮扶”活动,全面组织市直民政系统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深入群众,远在深山“结穷亲” “新房子住的还习惯吧!”在孝昌县小河镇观山村联系户张杏清家,市民政局局长程涛亲切的问候让她流下了热泪。张杏清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危房十几年,丈夫又失踪,仅靠几亩薄田供儿女读书、维持生计。市民政局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整合救助资金,筹集帮扶资金,帮助她改造了危房。大悟县宣化镇龙山村的唐意枝全身瘫痪、行动不便,旦庄村的袁磊双腿截肢、长年卧床……市民政局马上行动,为其送去轮椅、防褥疮床等生活物品,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有的群众对民政政策不了解、有疑问甚至有误解,民政干部都耐心细致地为其讲解,帮助他们释疑解惑,真正让群众了解政策、理解政策、享受政策,感受到民政部门的温暖。此次活动中,通过“1+2”、“1+1”的形式,建立帮扶对子86个,先后为困难群众送去棉被86床,发放慰问金14万余元,每名干部到对口帮扶对象家庭走访看望均达四次以上。有的干部还利用“双休”、“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带上家人,自掏腰包,拎着粮油米面看望联系户,与他们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民政部门是与困难群众打交道最密切的民生部门,机关干部只有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家,倾听群众话,了解群众心,才能有的放矢地办民事、化民忧、解民难。因此,在“结穷亲”中增进干群鱼水之情,在“走穷亲”中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在“帮穷亲”中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便是市民政局“结亲帮扶”的主旨所在。 政策创制,帮扶帮在心坎上 看望慰问只是一个方面,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长效措施让帮扶对象早日“脱贫”才是关键。市直民政系统干部先后多次通过实地调研、与群众座谈、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充分收集民意,了解群众需求,明确帮扶重点。民政部门能够解决的,迅速拟定解决方案,不能单独解决的,则采取联动机制,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为民解难”。大幅提高城市低保补差标准、农村低保补差标准、五保供养标准、医疗救助标准、临时救助标准等五项救助标准,提标后年增发救助金1.5亿元;制定出台《贫困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等10余项社会救助政策,为困难家庭带来了福音;简化大病医疗救助繁琐程序,压缩救助时间;提高市直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水平,对优抚对象门诊补助从每年50元和150元分别提高到每年300元和600元,医疗救助从每年4000元上限提高到1万元;建立县级“优抚对象服务中心”4个,在有条件的28个乡镇建立“优抚之家”,聘请2910名优抚对象联络员,组织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能力;改扩新建农村福利院12所,出台《孝感市农村福利院管理办法》,加强对农村福利院的规范管理;筹资近500万元,实施“三助”行动,助寒门学子圆求学梦……一系列暖民惠民举措的实施,既扶“贫”,又扶“智”,更扶“志”,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是增强了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重燃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固化成果,健全机制常态化 为使机关干部真正“走出去”、“沉下去”,完善长效的帮扶机制尤为重要。基于此,市民政局出台了《孝感市民政局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把“结亲帮扶”活动固化为一项长效机制常抓不懈,要求每名副县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2户困难户,其他党员干部每人联系1 户困难户,党员干部共分成10组,与7个县市区和市直“三区”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每组每年年初制定帮扶计划,每季度走访慰问一次,每半年到联系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天、召开一次座谈会、帮助解决一件以上实事、普查一个乡镇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文章。同时,帮扶对象每3年调整一次,形成常态化的帮扶机制,避免帮扶活动“一阵风”、“走过场”。 结亲帮扶,枝叶关情。市直民政系统干部转作风、接地气、惠民生未有期,他们将会继续踏实走好群众路线,走进群众的生活,走进群众的内心,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家的困难,真心实意地结穷亲、办实事、解难题,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走实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