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涛:带着穷乡亲“奔钱程”时间:2017-07-13 王涛到村民家走访了解情况。 原本是一家年产值上千万元企业的老板,却甘愿将企业委托他人打理,自己到一个贫困村里劳碌奔波,目的只有一个:让村民们都能富起来。他就是十堰知名企业家、张湾区花果街办花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涛。 新鲜事:大老板回村当“村官” 6月18日,记者来到花园村时,该村仿古一条街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几年前,记者曾到该村采访。和以前相比,如今的花园村路宽了,房子漂亮了,村民的精气神也足了。这一切,源于一个人——王涛。 今年48岁的王涛是土生土长的十堰人,很早就出外打拼。2000年,王涛创建了十堰通路实业有限公司。经过不断发展,公司成为年产值过千万元的大企业,王涛也成长为资产数千万元的知名企业家。人生,如同一幅美丽的长卷,在王涛面前徐徐展开。 2011年年初,张湾区花果街办找到王涛,希望他能回村里任职,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 王涛出生于花果街办花园村,全村共198户598人。该村地处偏僻,集体经济薄弱,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闻知来意,王涛陷入沉思之中。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正的富!经过慎重考虑,他毅然决定将企业交给经理人打理,接受邀请回村里投身扶贫事业。 2011年3月,王涛回到花园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奔钱程”,贫困村变“花园村” 想致富,先修路。回到村里后,王涛每天想着如何给村民办实事。他通过广泛的人际关系及扶贫开发等各项惠农政策,为村里筹措资金800余万元。有了钱,村里修建了15公里的水泥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 安居才能乐业。为了解决村里一些贫困户的居住问题,王涛通过争取社会捐款和自筹等方式,建起了20套“零租房”, 让村里50名享受低保、民政救助的无房贫困户,免费住进了村里提供的“花园新居”。 王涛还主导清淤河道5000余米,接通自来水管解决了村民安全饮水问题,在村里配备垃圾箱并安排专人定期清理垃圾,百姓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居住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针对花园村现状,王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他带领乡亲们栽花种果,因地制宜建设花果山生态体验度假区。加之道路和村容村貌的改变,该村生态旅游开发迎来光明的前景。近几年来,每逢旅游旺季,都有大批市民涌入花园村赏花观景、休闲度假。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花园村,成为了远近闻明的旅游村、明星村和名副其实的“花园村”。 看长远,构筑生态文化景区 游客来了,村民富了。目前,花园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76元,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70人减少到140人。 王涛深知,只有发展经济,提高集体和农民收入才是强村富民的根本之道。快速发展,必须高规划、高起点。王涛邀请知名专家到村里支招,明确将生态人文旅游业作为全村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抓,初步形成绿色生态旅游和古色文化旅游格局。 目前,花园村正立足自身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推进一系列项目建设: 投资2000万元建仿古一条街。工程完工后,一条结合深灰屋顶、木质门窗、马头墙等中式传统建筑特点的仿古一条街,让市民不出远门,即可感受老岁月老时光。 着力打造生态木屋别墅区。新建木屋别墅5栋,木屋别墅区周围布置花海景观,以花卉苗圃为产业,引入市场机制,种植波斯菊、百日菊60余亩。 以初具规模的千亩有机茶园为核心,突出花、果、茶自然生态风光,保护和开发唐代石碑、石塔、石佛等,依山傍水建设一批观赏景点及休闲设施。 通过促经济结构转型、抓社会管理创新、兴生态文明建设,凝神聚力、砥砺奋进,书写花园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篇章。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基础上,大力探索乡村休闲旅游新模式,着力将花园村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特色度假风景区。 王涛满怀着对家乡和群众的深厚感情,本着舍“小业”为“大业”的精神,正带领父老乡亲在脱贫致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罗伟 通讯员 王可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