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详细内容

朱斌:诚信经营27年的理发师

时间:2017-07-13     【转载】   来自:湖北慈善公益网

在十堰艳湖大市场旁,有一家名为“名剃”的理发店。今年54岁的店主人朱斌2007年曾获得“全国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称号,并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亲切接见。朱斌的爷爷、父亲都是理发师,儿子、儿媳也传承了理发的手艺,一家四代人都从事理发这个行业,延续超过百年。

  

1.jpeg  

    手捧当年参加全国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表彰大会的合影照片,朱斌十分自豪。


穿着拖鞋来十堰打拼,创下理发店“名剃”

近日,记者在艳湖大市场旁的理发店“名剃”里看到,店主人朱斌正忙着给顾客理发,他动作娴熟,剪发时特别专心。一旁,朱斌的儿子和儿媳妇也在给顾客理发。不大的店面里,还有几名顾客等着理发。“我这个理发店已经开了27年,每天最少要为50个人剪发,最忙的一天,接待了100多位顾客。”朱斌说,周围的居民,一大半都认准了他的理发店。朱斌简单计算了下,一年下来,他的理发店要给近2万人剪头发,而艳湖大市场周围的居民共有3万多人。“差不多我们每年要给周围70%的居民剪一次头,这也说明了大家对我们的认可。”来剪头发的顾客中,许多都是回头客,有的住在白浪,甚至还有的住在郧阳区,但他们都愿意坐车来理发。

朱斌是湖北武穴人。说起当年来十堰打拼的情景,朱斌还记忆犹新。1988年6月,朱斌向别人借了50元钱,穿着一双拖鞋,拖家带口从老家来到了十堰。在老乡的帮助下,他在22厂桥头花400元钱买了一间纸板棚,盘下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店面开理发店,白天营业,晚上一家三口就住在里面。两年后,朱斌在41厂的艳湖大市场租了个门面开理发店,由此开始了老店“名剃”的经营。至今,理发店经营27年,从无不良记录。

2007年喜获殊荣,受到吴仪亲切接见

在朱斌的店里,挂着一块“全国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的牌匾。朱斌说,理发店20多年来广受周围居民的信任,就是靠着“诚信”两个字。朱斌常说:“商道就是人道。”他总告诫儿子和儿媳:“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以和为贵,广结善缘,才能有人气。”“顾客是上帝,做服务一定要多替顾客着想。”

诚信经营不是挂在口头,而是体现在一件件小事中。一位家住东汽配套处的顾客来到店里,说孩子当天满月,因为天太冷下着雨,想请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到家里给孩子剃头。虽说路费和剃头费顾客都乐意出,但顾客的家离理发店有5站路程,一来一回很费时间,耽误店里的事儿。搁在别的理发店,这样的生意宁可不做,可朱斌却爽快地答应了;一名小男孩被家长带来理发,小男孩双手乱晃,不停地扭动身体。家长解释说,孩子打针打坏了神经,有点智障,找了几家理发店,别人都不肯给他理,他们只好来朱斌的店里试试。朱斌想尽办法让孩子安静下来,耐心地为他理发。家长见朱斌手艺好,又有耐心,硬是把孩子以后理发的事交给了他。朱斌这一接手就是整整16年。

在店里捡到顾客的钱包是经常的事。初来十堰的朱斌穷得叮当响,但再穷他也没动过发不义之财的心。26年前的一个晚上,朱斌打扫理发店时发现了一个包,内装3000元现金和一枚刻着“福”字的金戒指。他和妻子一回忆,想起这个包的主人应该是下午来理发的一个20多岁小伙子的。等了两天,也不见小伙子来拿包。而那时正是他们最困窘的时候,店面刚开张,孩子要上学,光是租店面,朱斌就借了不少钱。他看着妻子坚定地说:“也许这笔钱是别人的救命钱,也许以后没人来认领,但不管有没有人来取,我们都不能碰,拿不是自己赚的钱,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到了第三天,小伙子终于来拿走了包。

就在最近,又有一个顾客喝多了酒,把包落在店里。包里有一张200万元的借条和一张50万元的借条。朱斌根据包里的东西联系到了失主,失主这时还不知道自己丢了东西。来领包时,失主千恩万谢。

由于诚信经营,2007年朱斌获得“全国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的称号。同年12月6日,国家工商总局和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国个体劳动者第三次代表大会暨全国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表彰大会,朱斌参会获得表彰,并荣幸地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亲切接见。“到现在为止,全市获得这个荣誉称号的,就我一个人。”

谈到当年到人民大会堂领奖的情景,朱斌仍是一脸的幸福。他说:“我只是一个手艺人,从没想过干大事,一直本分地做人做事,没想到政府给我这个小个体户这样高的荣誉,更没想到的是副总理接见我、为我颁奖,终生难忘啊。”

  

  

  2.jpeg

  朱斌开理发店,坚持“以和为贵,广结善缘,诚信经营”的原则。


一家四代都从事理发,延续超过百年

之所以从事理发这个行业,主要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朱斌的父亲朱和清曾在朝鲜战场呆了4年,在后方医院理发。1962年朱和清回到武穴后,一直从事理发工作。而父亲从事理发,则是受到爷爷的影响。“我爷爷在清朝就到天津学理发,那时候天津是个‘潮流’的集中地,学理发很时髦。”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朱斌的爷爷离开天津,不久去世。朱和清就跟随父亲的师兄,学到了理发的手艺。

朱斌的儿子朱意鹏,2002年也拿起了理发的工具。“当年我考取了一所二本大学,但我不想上,就去北京学理发。这也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看着父亲理发。”朱意鹏的妻子甘琴,和他一样,都生于1985年。甘琴2003年从事理发,和朱意鹏结婚后,一直坚守在店里。

如今,朱斌的店里不管多忙,剪头发的都是他和儿子、儿媳。他们不招学徒,担心徒弟不专心,剪不好头发。“理发是个手艺活,讲究的是专心,要一丝不苟。”他经常对照“全国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的牌匾要求自己、儿子和儿媳:“人无信不立,这是我们对自身的约束和要求,也是顾客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来理发的都是我们的客人,一定不能欺骗他们。”朱斌对“名剃”这块招牌很看重,不允许它有一点污点。

就拿价格来说,现在店里剪发是15元一次,这个价格至少5年没变。老人或者小孩来剪发,还可以优惠5元。“我们不乱涨价,哪怕是春节也不涨价,而且我们不办会员卡。”另外,朱斌还担心给顾客用的毛巾不卫生,每天晚上自己动手洗毛巾。“先用84消毒液泡,然后洗干净在太阳下晒干,每天晚上至少要洗100条毛巾。”

朱斌进行了简单的分工,他主要是剪平头和一些简单的发型,时尚、潮流的发型则是儿子和儿媳妇完成。“发型的潮流每年都在变化,儿子和儿媳每年都要出去进修学习,紧跟潮流和时尚。”

朱斌的妻子刘彩莲也会剪头发,但她很少剪。“主要是带孙子,做家务,她还要管钱,我们三个都不管钱。”朱斌说。

从朱斌的爷爷算起,到儿子朱意鹏,一家四代人从事理发,已经延续100多年。“我以后肯定会继续做这行,我的儿子现在还小,以后做哪行我们决定不了,如果也想做理发,那也不错”,朱意鹏说。

热心公益,免费给福利院老人剪发

“名剃”周围的老街坊告诉记者,一直以来,附近满月的小孩,或者下不了楼的老人,只要家里人来招呼一声,朱师傅都会答应上门理发。不仅如此,为方便一些生病住院的顾客,他还经常到医院为病人理发。

从2015年开始,朱斌每个星期三到福利院给老人免费剪发,每个月去4次。“刚开始去的时候,有些老人不配合,剪发喜欢动。后来,我就带点吃的东西去,或者把一些衣服带过去给他们。”朱斌说,现在他每次去,都要买些东西带给老人们。朱斌的妻子刘彩莲虽然很少在店里剪发,但她也经常和丈夫一起免费给福利院的老人剪发。

“我做公益,一方面是受父亲的影响。”朱斌说,父亲朱和清今年已经84岁了,但老人坚持去给武穴当地一些寺庙的和尚修理头发和胡须,已做了多年。另一方面是,自从2007年受到表彰后,朱斌一直想回报社会。

“现在大家都在说工匠精神,我觉得我们做理发的,就是工匠,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即使再普通的岗位,也能赢得顾客的尊重。”朱斌说,他的爷爷不到20岁就从事理发,父亲从10多岁开始学,直到84岁高龄还在理发。他自己从1979年开始做理发,直到现在。儿子、儿媳从10多岁开始理发,一家四代人都在用心传承这门手艺。(十堰晚报文/记者 罗毅 图/记者 张启国 特约记者 刘涛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