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农妇建爱心学堂 百余大学生接力义教留守儿童时间:2014-12-22
![]() 大学生正在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废弃的电影院,漏雨的屋顶,破旧的桌凳,泛白的黑板,一位淳朴的农妇建起一个乡村爱心学堂;百余大学生放弃周末和暑假,自己编写教材,赶路4小时前来义教……襄阳枣阳市七方镇46岁的孙国萍和湖北文理学院的“周末义教”志愿服务队,4年来,先后为2000多名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一天的“周末义教”之旅 上周六,记者与服务队的同学们一起,体验了一次“周末义教”之旅。 清晨5时许,天还未亮。湖北文理学院“周末义教”服务队队员张贵超、宋志恒、印晓、刘俊呈就已起床,简单洗漱后,他们带上辅导资料来到校门口集合,一路小跑来到512路公交车站点…… 9时许,经过两次转乘,80公里的颠簸,同学们终于来到了义教目的地——枣阳市七方镇。 孙国萍招呼大学生们吃完早餐,来到留守儿童爱心辅导中心。大学生被孩子们团团围住,大家七嘴八舌地叫个不停,像见到亲人一般。 上午,大学生主要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他们分成三组,来到三个教室,为40多个孩子做语文、数学、英语等作业的辅导。孩子们时不时地举手提问,大学生们耐心地一一解答。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按规定,孩子们要回家吃饭,下午两点再来,可孩子们都不愿回家吃饭,希望能与大学生老师们多待一下。无奈之下,孙国萍只好让大学生先到三楼休息避开,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大学生来到孙国萍家,孙国萍端出热腾腾的馒头、米饭和大烩菜,这就是他们的午餐。 下午1时许,孩子们提前一个小时便来了。冬日的暖阳流淌在院子里,大学生和孩子们玩起“萝卜蹲”的游戏,笑声久久回荡。 下午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做小实验、玩游戏。宋志恒则找来两个易拉罐和一根细线,带孩子们制作“简易电话”。 “这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电话,是按照声音振动传播的原理设计的。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基本都用手机了,已经进入4G时代。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科学家。”宋志恒借机引导鼓励孩子们。 宋志恒说,孩子们都是留守儿童,和他们谈心、做小实验、玩游戏,不仅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更能给他们带来欢乐。 下午4时30分,大学生们和孩子们依依惜别,启程返校。回程的汽车上,4个人都累得睡着了。 爱心义教源自一次偶遇 家住七方镇的孙国萍,今年46岁,以前常年在外面打工,她的儿子留在老家由老人照顾,学习成绩由班上前三名下降到倒数几名。孙国萍为此放弃打工,以每年1000多元的租金将镇上废弃的电影院租下,创办了七方镇留守儿童爱心辅导中心,免费接收留守儿童进行辅导。 2011年,学生不断增多,孙国萍一个人忙不过来,便来到湖北文理学院寻找周末兼职代课的学生。 校门口,孙国萍随意一搭腔,碰到了2010级物理学学生杜鹏飞。杜鹏飞到教学点实地上了一节课,孩子们一双双天真求知的眼睛,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 杜鹏飞回到学校,组织学生党员参与义教,组建了“周末义教”志愿服务队,利用周末和暑假时间,到枣阳开展爱心活动。 大学生从学校到枣阳七方镇往返一趟,每人要花34元车费,全都是自费。为此,该校物电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成立了“爱心帮扶基金收购站”,回收废品、义卖图书,解决了经费问题。 黄强、吴顺喜、徐珊、陈延英四人,还一起编写了4本教材,包括英语英标等基础知识、名人小传记、物理小实验以及中国历史小知识。 如今,“周末义教”志愿服务队首任队长杜鹏飞,已经在云南大学读研。第二任队长黄强也已经读到大四,正在备战考研。吴顺喜作为第三任队长,传递着爱的接力棒。 4年来,先后有100多名大学生加入“周末义教”志愿服务队,利用周末到枣阳义务支教120多次,惠及1700多个家庭的2000多名留守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