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详细内容

中建三局三公司“爱心妈妈”团队纪实

时间:2017-02-16     作者:许名波【转载】

年轻、漂亮、白领、妈妈、爱心、公益。这个关键词凑在一起,怎么看都是美好的代名词。一群由80后、90后年轻母亲为核心组建的“爱心妈妈”团队成为媒体和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团队创立3年后,她们有着许多无奈和心酸。笔者试图走近她们,直面她们光鲜背后不为人知的困惑。

孩子们的心愿条

2016年12月,圣诞节前,爱心公益组织、中建三局三公司“爱心妈妈”团队的发起人葛荟、核心成员春水面对一堆纸条有些一筹莫展。纸字都是从作业本中撒下来的,有大有小,但是字迹都很稚嫩。分别写着:我想要有一个好看的书包、我想要一台电子琴、我想看故事书、我想要一个足球。还有两张写着:我想要爱心妈妈陪我玩。

这些字条其实是一个月前“爱心妈妈”团队到黄石市阳新县富池镇五庄小学进行爱心公益时孩子们写下的心愿条,当时“爱心妈妈”承诺学期结束前一定会帮孩子们实现这些小目标。

于是问题来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需要不菲的资金,而“爱心妈妈”作为一个松散型的组织,并没有资金来源,以往的多次爱心活动,已经让这些爱心妈妈背上了不小的负担。

春水将这些困难发到公司内部员工群中,仅3个小时,分散在天南地北的同事们通过微信转账和捐赠实物的方式筹集到了约5000元,暂时满足了这些孩子们的小心愿。春水代表爱心妈妈团队对同事们的爱心表示了感谢,但同时她表示:这样依靠同事捐赠的爱心公益做起来很难。

圣诞节这天,爱心妈妈团队驱车4小时赶到了学校,与孩子们一起过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节日。在学校刚刚建好的国旗旗座与旗杆下,爱心妈妈们和孩子们一起高唱国歌,举行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升国旗仪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旗座与旗杆是三公司员工唐义军个人捐资5000元建起来的。他说: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比什么都重要。

五庄小学是国家级贫困县阳新县辖最偏远的村办小学,150名孩子多数为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们总算是完成了对孩子的小心愿,但是更多的孩子投向期望的目光,比如学校差英语和体育老师、学校花坛需要修缮、还需要一些教学设备等。面对这些,爱心妈妈团队有些有心无力。

“我有时感到‘爱心妈妈’难以做下去了,有许多困惑。”葛荟坦言。

最初,一个偶然的善举

追溯“爱心妈妈”团队的最初,应当说是一个偶然。那是2014年3月,年轻漂亮的葛荟初为人母,爱心爆棚。当她在网上看到还有许多孤残儿童的悲惨报道后,有些坐不住了。她通过微信朋友圈相约去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看看这些孤残儿童。

她没想到,倡议一发出去,就得到了身边朋友的积极响应,首批8个朋友全是女性,而且多是年轻的妈妈们。他们共同出资约6000元购进了一些礼品送到了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玩了半天。

“那一天,孩子们很快乐,我们也特别快乐,有一些充实感。”葛荟这样回忆说。

没有媒体跟拍,没有新闻报道,只有团队中几个人用手机拍了几张图片发在微信圈中。微信得以转发,自然吸引了更多朋友的点赞。春水时任中建三局三公司宣传部部长,她凭着高度的新闻敏感,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正能量的事件,马上通知了《中建三局新闻》和《武汉晚报》的记者。媒体以《微信圈出“爱心妈妈”》为题进行了报道。当月,搜狐网、凤凰网、长江日报、长江商报、武汉晨报、武汉晚报等媒体争相报道爱心妈妈工作室成立和爱心妈妈微信圈。于是她们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葛荟说:我们就是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并没有想过要出名什么的。

2014年妇女节前夕,葛荟所在单位——中建三局三公司安装分公司以企业行为介入,挂牌成立“爱心妈妈”爱心工作室,制作了统一的服装、规范了组织LOGO、制订了行动计划。“爱心妈妈”算是有了“组织”。

有了企业支持,她们的活动更加频繁,将爱心拓展到关爱社区留守儿童、远征职工子女、企业退休老职工、困难职工、公司周边的弱势群体等。

2015年母亲节,“爱心妈妈”组织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得到了《人民日报》的关注,从而把她们推向了更高的高点。中建三局、中建三局三公司也给予特别关注,中建三局三公司更是给予了2万元的爱心基金。而葛荟本人也相断获得了“洪山好人”、“湖北省岗位学雷峰标兵”等荣誉。

参加演讲、接受采访,每一次活动都在媒体的关注之下。“于是一切都变了。”葛荟说,“我们找不到当初纯粹的感觉了。”

后来,盛名之下的负累

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这个“负”是负担,有时也是负累。得到荣誉的葛荟听到有人议论:借“爱心妈妈”扬自己之名。这些议论除了让她心情不好,还影响到了团队的士气。当然更多的是怕,怕影响企业形象、怕辜负爱心人士的爱心、怕面对那些孩子们期盼的目光。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爱心活动在媒体跟拍下更像是在做秀。没有了当初那种“纯粹”带的快乐,每一次活动都让她们身心俱疲。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正在下滑,而且原因不只这一个。

2016年6月,原来的“爱心妈妈”推广者春水调任中建三局三公司安装分公司任党委副书记,于是她也成为“爱心妈妈”的核心成员之一。她到任后积极推动“爱心妈妈”的发展,但是也时常深感压力巨大。

她对笔者分析说:第一,从善如登,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做好事。第二,公益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个团队都是工薪阶层,自身能力有限。企业也给了一部分资金支持,但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支付资金需要严格的财务规定;第三,都有繁重的本职工作,还有的成员本身家庭也有各种各样的事情;第四,世俗的偏见。在普通职工看来,做好事就是为了出名,募捐就是为了牟利,本来是爱心活动,有的人七嘴八舌的一非议,严重影响了“爱心妈妈”们的积极性。

三年时间,爱心妈妈们前后进行了数十场爱心公益活动,但显然,她们目前到了瓶颈期,面临着诸多的困惑。

现在,妈妈们的困惑

在“爱心妈妈”组建后持续三年的时间里,几乎每一个人都给予了她们很好的评价。媒体关注不应当吗?企业支持不应该吗?社会认可不正确吗?同事捐资不好吗?各方都给予了正确的应当给予的态度,但是“爱心妈妈”难以为继又是事实——原因何在?

严格来说,“爱心妈妈”算不得正式的社会认可的爱心公益组织。国家对爱心公益组织有严格的注册规定,需民政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其中规定:有规范的名称、固定工作场所、有业余相关的专职工作人员以及最低的活动资金等。据笔者了解,“爱心妈妈”上述条件几乎都不俱全。她们基本上是一个松散型的自发组织,谈不上章程和行动纲领。

当公益活动与企业正常的经营生产相冲突时(大多数时是相冲突的),企业领导和“爱心妈”团队都会感到很为难。比如五庄小学需要几名志愿者充当老师,但是企业一时派不出。

资金来源是最现实的问题,还是以五庄小学为例,“爱心妈妈”第一次去采购了文具、体育用品和书架,就已经用完了企业给予的爱心基金,第二次去就只能依靠同事捐款——但这种捐款也招来了一定的非议。春水不禁问:眼看孩子们马上开学了,我们还要不要去?

“去,当然是要去的。当与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时,你会感到真正的快乐,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春水说。

葛荟和春水等“爱心妈妈”团队成员都说:已经坚持了三年,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并不想就这样终结了。

“无论多难,我们都会坚持!”她们说,“只要爱心还在,爱心妈妈就会在。”

但怎么坚持?她们还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