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台启动古琴公益行系列活动时间:2016-01-26 发端于楚地的古琴艺术,在中国古代曾被视为文人的必修科目,如今对大众而言,却可能只是一张陌生的乐器。伯牙抚琴,知音不在。为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武汉市琴台管理处今起面向全省征集10名古琴小学员,启动2016“古琴公益行”系列活动。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丝类乐器,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武汉古琴台作为“知音传说”的发源地,流传几千年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传说,为我们所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古琴艺术与楚地有着深厚渊源。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丁承运介绍,汉代《琴论》记载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农氏,即炎帝,其活动中心区域在今天的随州一带。 近年考古界也不断证实,出土早期古琴多见于楚地。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张战国初期十弦琴,迄今已有2400多年,是目前考古发掘所见年代最早的琴。荆门沙洋郭店出土的七弦琴,属战国中期偏晚的遗存,是已知最早的七弦琴实物。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音乐考古专家李幼平称,“结合文献记载,至少可以认为,楚地是古琴艺术重要发端地之一。” 遗憾的是,由于专业人才及教学机构的匮乏,古琴艺术目前的传承情况不很理想。为传承古琴艺术、弘扬知音文化,武汉市琴台管理处联合设于古琴台内的伯牙琴社,面向全省征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志于学习古琴艺术的少年儿童,由专业琴师进行长期培养。学员年龄以8岁至12岁为佳,从报名人员中遴选出10名,每周接受一次古琴授课,直至达到古琴演奏3级水平。活动承诺全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