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宣恩解答:无缝对接乡村振兴时间:2019-05-01 搬进易地扶贫安置点了,工作在哪里找?基本温饱解决了,如何实现持续增收?水电路网房都有了,宜居乡村怎么建设? 2018年10月,湖北宣恩县通过省级脱贫预评估,即将摘下贫困县的帽子。今年脱贫攻坚怎么干?宣恩县解题“三问”,无缝对接乡村振兴。“预评估脱贫不代表脱贫攻坚画上句号,只是乡村振兴的序曲。我们的要求是,队伍不散、任务不减,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久久为功,推动乡村振兴。”宣恩县委书记刘智勇表示,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让老百姓稳得住;培育做强农业和旅游龙头产业,让老百姓持续增收;加强乡村治理,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工作哪里找—— 拓展就业渠道 白色布条对折,横着走线,再对折,竖着走线。 2月28日,沙道沟镇松坪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服装厂里,易迁户邓晓云手脚麻利,四五秒钟完成自己的工序。“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现在还不知道去哪找工作。”邓晓云边工作边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聊起来。 邓晓云曾和丈夫在一家浙江公司做船舶电焊工作,“工资虽说高点,但劳动保护跟不上。几年干下来,我们两口子几乎都做不了重活。”邓晓云说,去年9月,两人回到老家,丈夫在一所学校当保安,她到镇上学裁缝。2月20日(正月十六),正为工作发愁的邓晓云突然听说安置点上引进了一家众仁服饰的服装企业,当天就去报名。“熟练后,月工资能达3000元,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比外面打工强。” 众仁服饰负责人陶明新介绍,公司可吸收200人就业,但工厂刚开业,仅有42人上班。“等观望期一过,上班的工人就多了,将加足马力生产。”“安置点就业一直是个大问题。为了让村民们搬得出、稳得住,去年以来,各安置点共引进电子元件、服装加工、卫生洁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35家,1275人成功就业。”宣恩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杨克环介绍,今年,将继续拓宽易迁户就业路径,除引进扶贫车间、微工厂,还将持续开展专业技能、转移就业、农技推广等培训。实施精准扶贫草根创业计划项目,鼓励和引导易地扶贫搬迁人员自主创业脱贫,并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担保贷款等系列政策。 如何持续增收—— 做强农业和旅游 “感谢公司给了有机肥,让我增加了不少收入。”2月27日,晓关侗族乡桐子营村,一组村民杨云喜连连向维民茶叶副总经理蔡伟道谢。 去年,杨云喜有6亩茶园,养了600多只鸡,加上偶尔打打零工,家庭年收入达到5万元,一举摘掉贫困的帽子。“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收入,我今年更换了2亩茶苗。听说县里今年还要继续打造伍家台贡茶,帮助我们增收哦。” 农业和旅游是宣恩的主导产业,更是村民们增收、脱贫的主渠道。宣恩提出,培育做强特色农业,提速提质全域旅游。 农业方面,坚持“绿色、有机、富硒”发展之路,发展“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基地3000亩,新建长效特色产业基地10.8万亩,完成基地标准化管理34万亩,形成特色贡茶、贡梨、贡柚、贡米等贡品产业链、产业经济带。 旅游方面,加快“农旅文”深度融合。完善县城吃、穿、住、行、玩景区功能,争取4A级县城景区授牌。打造兴隆老街“城市客厅”为核心的体验式旅游综合体。加快建设中国土家泛博物馆(彭家寨)、伍家台贡茶小镇、萨玛长潭康养休闲旅游长廊、阿尼阿兹节庆中心等,打造世界硒都养生谷、木龙寨田园综合体等业态融合项目。 “茶农收入的提高,离不开政府对伍家台贡茶这一品牌的打造。”宣恩县维民茶叶副总经理蔡伟介绍,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引导,村民开始不打农药了,施有机肥,茶叶品质有了很大提高,收购价年年递增,带动了近10万老百姓脱贫。 宜居乡村怎么建—— 加强乡村治理 “我这个‘环境卫生整治标兵’可不是村干部定的,是村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2月27日,谢文成摸着挂在门口的荣誉牌,一脸自豪。 谢文成是椒园镇锣圈岩村5组村民,走进他家,两层小楼虽未装修,但屋内屋外干干净净,整洁舒服。 说起以前的谢文成,村民们说:“村里的路经过他门前,他事不关己,院子里的砖瓦四处乱放,屋内猪圈臭烘烘的,衣服乱放,柴火横一根竖一根。”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需从环境卫生开始。扶贫干部上门走访,多次劝说谢文成搞好家庭卫生,谢文成不理。扶贫干部没放弃,一周上门一次,帮忙联系卖猪,打扫院子卫生,给他介绍工作……“他们关心我,比我家人还勤。”谢文成觉得不好意思,每日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 去年,村民评选时“出彩锣圈人”,谢文成被评为“环境卫生整治标兵”。“谢文成都能当标兵!”村民们信心倍增,人人争先进,在比学赶超中,锣圈岩村容村貌大变。 水电路网房都有了,村庄干净整洁了,村民们有了更多期盼:“村里最后一个小组的道路什么时候能硬化?”“安置房前面的坝坝能否硬化,方便停车?”“能不能建个垃圾池?……”“今年将实施农村巩固提升计划,让农村更清洁、宜居,村民更有幸福感。”宣恩县扶贫办副主任方应鹏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