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康巧聚众人之力破解农民融资难时间:2015-05-18
扶贫互助社成受热捧的“土银行”
本报讯(通讯员 王承鼎)“靠互助社借来的一万元,我的娃娃鱼养殖顺风得水。”5月11日,保康县黄堡镇水田坪村一组村民卞先明,说起扶贫互助社帮他实现了养殖娃娃鱼的梦想,信心满满。 2012年5月,颇有经济头脑的卞先明认准娃娃鱼养殖市场潜力大,便倾其所有,投资8万多元在村里建起娃娃鱼养殖基地。2012年8月,就在基地建成刚要投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把他的养殖基地冲得一干二净。因资金短缺,他的养殖梦想就此中断。2014年6月,听说村里的扶贫互助社有扶贫互助资金可以借用,于是他先自己交了500元加入扶贫互助社,然后从互助社借到了10000元,办起了娃娃鱼养殖基地。到2014年年底,卞先明的养殖基地已销售娃娃鱼苗8万多元。今年,卞先明又引进娃娃鱼种8对,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资金链条短缺、资金缺乏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拦路虎”,贷款成本高使许多农民望“贷”止步。2014年,为破解农民发家致富“融资难”,保康县扶贫办在黄堡镇水田坪村办起了第一个试点。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成立25家扶贫互助社。 据保康县扶贫办政策法制股股长詹传烈介绍:互助扶贫资金由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5万元,农户入股100至500元,合作社按一比二十比例借款(例如入股100元可借2000元,入股500元可借10000元,最高可借10000元),借款占用费5至6厘。 水田坪村支书高茂华介绍,扶贫互助社成立一年多来,已为该村20多户村民提供担保贷款28万元。村民们亲切地把互助社称为“土银行”。这些“土银行”不仅为搅活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更重要的是真正达到了精准式扶贫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