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人海“打捞”生命的希望——记中华骨髓库胡林时间:2015-05-05
![]()
1981年出生的胡林,曾是一名军医,而今是中国骨髓库湖北分库的一名干部。从救死扶伤到为白血病患者寻找生命的希望,胡林说:“能够与好人一路同行,我很满足。” 胡林曾经工作的单位是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肃穆的病房里,她曾多次见到白血病患者因找不到合适的配型而饱受折磨,甚至失去生命。2008年,从部队转业后,她选择前往刚成立不久的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工作。 造血干细胞捐献动员工作中,一个普遍难题是大学生志愿者的流失。为了提高资料库的有效库容,尽快完成高校志愿者回访工作,刚刚生育的胡林把孩子交给爱人,每天早出晚归辗转奔波于武汉各大高校,两个月时间走访了100多位大学生志愿者,及时更新资料库联系信息,为至少100多名患者增添了生命的希望。 早些年,由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普及不够,加上受传统观念束缚,许多志愿者在配型成功后,在内心的担忧和家人劝阻下悔捐。一边是等待救助的白血病人,一边是悔捐的志愿者及其家属,胡林内心经常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常给同一个志愿者打上几十甚至上百个电话,打到耳朵发烫、电池耗尽,但遭遇拒绝甚至痛斥是家常便饭。 “你们是骗子,我绝对不会同意我儿子捐献的,再打过来别怪我不客气。”2014年,湖北省工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配型成功并同意捐献,他的父亲给胡林打来电话,劈头盖脸一通臭骂。 经反复解释,将信将疑的父亲挂断电话后,又与儿子的大学辅导员取得联系,最终确定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确是一件救人的好事,这才解开心结。 这位父亲再次给胡林打来电话致歉:“对不起,误会你们了,我把儿子交给你们了,让他去救人。” “这一刻,所有的委屈烟消云散,内心只有满满的高兴,又一名白血病患者将获得新生。”胡林说。 近些年,随着宣传的到位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造血干细胞捐献已经被大众逐渐理解,登记入库的志愿者人数飞速增长。但单位人手严重不足,胡林和她的同事都异常忙碌,几乎很难过上一个完整的双休日。最难的一年,爱人被外派到北京学习,孩子要上幼儿园,胡林每天第一个把孩子送到学校,最后一个接孩子回家。 采集造血干细胞需要一周时间,经常遇上周末,有时候孩子没人照料,母子俩就一起到医院去陪护捐献志愿者,中午到了饭点,随便买个盒饭凑和一下。 “儿子需要照顾,但白血病人更需要帮助,他们已经等了太久。”胡林说,“没有哪一种事业能比拯救生命更崇高,相信儿子长大后一定会理解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