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详细内容

资产证券化不会改变扶贫信念

时间:2015-03-12     【原创】   阅读

 

  随着证监会公布资产证券化新规后的首单产品——中和农信2014年第一期公益小额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成功设立,让一直备受资金困扰的公益小贷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在23日举办的微聚2014活动上,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会长刘克崮、中国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杜晓山、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理事会联席主席贝多广、中信证券投资银行高级经理以及中和农信总经理刘冬文,从各自领域探讨资产证券化对于公益小贷的重要意义。

  刘冬文总经理首先就中和农信在资产证券化融资后的发展问题做了解释,他表示,中和农信在18年的运营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变化,从当初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项目部到转型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企业,从2006年开始向银行申请批发贷款资金,到今天成功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每走一步都会有人担心,中和农信的扶贫使命是否会发生偏离。但是这么多年的实际情况证明,中和农信依然坚守初衷,为农村的贫困百姓服务。我们的愿景是成立山水间的百姓银行,就是希望让老百姓也能够便捷地享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我们的使命就是致力于为那些在农村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农户提供资金支持,让他们能够通过自我的努力有尊严地走上致富之路。所以,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很好的融资手段,并不会改变我们扶助贫困的信念。

  作为专项计划的计划管理人,中信证券投资银行高级经理赖嘉凌则给大家讲述了发行的曲折内幕:“这个项目的发行规模并不大,却好事多磨。”他表示,刚刚接触中和农信时,他们展现的资产状态是我们以前从来手段,并不会改变我们扶助贫困的信念。

  作为专项计划的计划管理人,中信证券投资银行高级经理赖嘉凌则给大家讲述了发行的曲折内幕:“这个项目的发行规模并不大,却好事多磨。”他表示,刚刚接触中和农信时,他们展现的资产状态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中信证券最初也是抱着谨慎观察的态度。现在这个产品成了证监会新规后的首单产品,它突破了传统的高信用级的客户利用高信用资产进行融资的模式,实现了中低信用等级的组织,用高信用等级资产实现融资的突破,另外也响应了金融支持三农和金融扶贫的大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中信证券最初也是抱着谨慎观察的态度。现在这个产品成了证监会新规后的首单产品,它突破了传统的高信用级的客户利用高信用资产进行融资的模式,实现了中低信用等级的组织,用高信用等级资产实现融资的突破,另外也响应了金融支持三农和金融扶贫的大政策号召,我们所有人都欢欣鼓舞。如果有其他机构能够向中和农信一样有一个能够获得我们认可的风险管理模式,并能确保投资时不会出现兑付风险,中信证券也非常有意愿去参与到更广阔的公益小贷证券化的舞台上。

  已经满头白发,依然为中国公益小额信贷四处奔走的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会长刘克崮认为,中和农信这次找到一个新的融资渠道,为中国底层的大众百姓提供新型的、小额的、商业的、可持续的、服务公共目标的小额信贷,这是在吸取国际经验后,针对中国现实的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是一种长足的进步。

  刘克崮表示,草根经济体之所以融资难、融资贵,就是因为传统金融体系的结构层次、技术产品结构、监管体制结构三者失衡。农村资金缺口大,但是传统金融机构多数都在城市,在县里,在社区、乡村的很少。银行的技术是靠抵质押,抵押物、第三方担保,而微企业、个体户、自业者、农民并不具备这些。在监管方面,要给大量的底层客户服务,就要有底层的机构和人员,现场调查是需要走街串巷的。种种因素限制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难以覆盖到乡村、农户,所以刘克崮提出,希望中和农信在坚持无抵押、无担保的个人信用贷款的同时,还要继续扩展一线信贷员队伍,达到公益性目标市场化运作。刘克崮认为,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是一种创新,“靠赠款是做不大的”。

  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理事会联席主席贝多广在发言时形象地阐述中和农信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设立的意义,他认为,“好的社会需要好的金融,中和农信资产证劵化项目的成功设立,意义不在于它的产品本身,融资的规模也并不扎眼,但它打通了小微金融与资本市场之间壁垒,越过了两者之间的鸿沟。”

  贝多广表示,中和农信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成功发行,是真正的小微贷款与资本市场很好结合的结果,这种结合将来要形成规模。贝多广说,在过去十年中,国际资本对小额信贷公司的关注度大幅度地提高,投资快速成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印度为例,在若干种金融细分行业当中,小额贷款公司最受市场的信赖,它的估值是最高的。这也是世界的主流,全球性的小额贷款价值链正在形成。在2012年,就有160亿美金资金在专注做小额信贷。其次,贝多广还认为小微金融的未来还要和互联网金融叠加,互相结合。这样的金融才是未来真正可以大规模复制,又能达到普惠效果的金融。

  最早将小额信贷引入中国的中国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杜晓山也对小额信贷融资难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公益小额信贷的发展在外部来看有三个约束条件:一是没有适宜的法律地位,名不正则言不顺;二是融资难和融资贵,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公益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小额信贷组织也同样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是外部环境对这类小额信贷组织的政策支持不到位,这种支持包括人才、资金、财税政策等等。所以现在中和农信摸索出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对于公益小额信贷来讲,借鉴意义相当重大。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