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石:企业家应该有所担当时间:2015-01-26 从笑傲山水到静坐课堂 王石在哈佛与剑桥两次游学中,完成了其思想和理念的转型,他称这是他人生的三座珠峰之一。登顶珠峰没有他想象的难,登上游学之峰比想象的难。“60岁是上老年大学的年纪,我却跟16岁的人一块儿混,这是另一种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感觉到一种更不动声色的咄咄逼人张力。”王石说,“哈佛的这一年,我感觉获得了新生。”王石所说的新生,是经历了心灵荡涤,其实去美国游学,一是自我修为,二是为了想清楚,企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难怪他多次说,从2015年才真正清楚了万科应当如何走。 他认为,董事长需要做三件事:第一,战略。万科选择房地产行业,走专业化道路。第二,用人。除了制度管人,要有机会均等原则,亲属回避制度,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化。员工是企业的最大财富,关心、爱护他们,持续的培训必不可少。第三,担当。企业做好了,成绩、荣誉和光环自然会往创始人、董事长头上套,但企业出了差错,谁来承担责任呢?当然也是董事长。 改变自己有时并不比领导一个企业容易。在美国,改变最基本的生活行为是逃不开的,他常常自嘲,刚到哈佛时,已经是半残废了。他的起居生活总是有人操心,不知不觉退化成“城市废人”。“去银行办信用卡,足足跑了五次银行,花了一个月才办成。” 作为一名董事长,他的生活极为简单:每日清晨,他用微波炉热一杯牛奶,烤一块面包,切半个西柚,花3分钟时间吃早餐,然后步行15分钟去哈佛上课。哈佛期间他拒绝了公司配车,像学生那样走路或者骑单车。 哈佛是一个汇集各类思潮,学术氛围非常活跃的学校。王石说,讲座交流特别多,各个系、各个院都有。比如在亚洲中心就牵涉到亚洲专题。日本海啸发生一个月之后,日本中央银行来了一个副行长,讲海啸之后日本金融政策;又如一个有关2012年台湾大选的讲座,一看主讲人:蔡英文。再比如,一门课叫做“资本主义思想史”,上课的老师就是《货币战争》里提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斯柴尔德的后裔。“你会发现哈佛的讲座,牵扯到整个世界热点事件主要的当事人、核心人物。每一次,我都觉得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去哈佛到底有哪些收获?课堂把脉,书海畅游固然重要,实际案例更像是美国商业社会运行的一部活教材。游学期间,他参加了万科项目旧金山那次开业仪式,“结果我一到现场就感慨,万科20多年了,从来没有拿过这么好的地。我们到了美国之后,拿的一块位置非常好的地,是旧金山市中心一个老邮局的停车厂。你在那里不用搞台下交易,完全是公开透明的市场。”房地产的核心是位置,美国标志应在纽约,在纽约就要在曼哈顿,在曼哈顿就要在其中心。“2014年2月份在曼哈顿黑石总部的旁边,我们和汉斯合作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开工。在美国,一切规则都按照法律公开、透明地进行,这也是万科追求的。在中国是底线的事情,在美国你必须要这样做,这样做了之后,会发现一切很容易。” 王石作为企业家对美国的社会治理观察得入木三分:为什么美国不像中国一样玩速度?因为美国曾经为过快的增长付出过代价。他还谈到,比如美国边检,效率非常高,入境高峰窗口顿时会增多,有关窗口多数办事人员常常会使用中文。不像北京的边检都是俊男美女。他认为,美国是善于经营治理的国家,表现在合理地运用人才,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力有机地组合在一块。 2013年10月王石告别美国,进了剑桥成立于1347年的彭布鲁克学院(Pembroke College)。他修犹太史,每周照着书单读书,与两个导师讨论。王石同时还在做商业伦理方面的研究,和一位管理学教授合作,试图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研究企业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他这样评价剑桥:如果说在哈佛有一种熬的感觉,在剑桥的感觉很滋润,像梦幻一般。他租的公寓紧靠剑河(River Cam)边,早晨天未放亮时,依依杨柳的岸边传来几声甜润轻柔的鸟鸣,像是生怕惊醒梦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