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误解的公益与慈善时间:2014-12-08 行善,需要你付出爱心、能力、财富和时间,更需要智慧!助人是必须的,但要真正达到助人的目标,需要智慧。比如通过建立防骗机制,多方核实、见证、跟进,让欲行骗者无机可乘。爱心,从来不能盲目地献。 9、误解因何而生? 对公益慈善的认识误区,不仅存在于普通公众,也存在于公益慈善从业人员之中。 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误解从何而来?一直以来中国的公益组织,无论民间还是官办的,要么默默地埋头做事,要么依赖行政力量做事,忽视了公益文化的普及宣教工作,以至于出现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部分人对这个行业的了解通常来自媒体报道,缺少直接了解公益组织运作的机会,所以获得的信息难免碎片化,公众对公益事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参与机会,导致公众难以全面、深入地认识公益慈善事业,产生误解、不理解、乱质疑是必然的。这是因果关系。 比如,有些人觉得解决社会问题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无关,这主要是以前我们的政府喜欢包揽一切,所以很多人习惯了什么事都让政府管,觉得政府操办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忽略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转型时期已经发生的变化,比如政社分离。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长期缺少公民教育,导致公民精神的失落。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公益慈善是富人、道德高尚者的事?主要还在于以往媒体的宣传误区。媒体报道的误区很大程度上与当年“向雷锋同志学习”之类的政治号召有关,为塑造榜样和模范,过度强调牺牲个人利益,舍己为人的道德高尚性,忽视了普通人的可参与性、可持续性。 比如媒体报道公益慈善人物时,都喜欢使用这样的套路:某人放弃了高薪、地位以及某个重要机会等等,放下小家顾大家,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无私奉献云云。这样一来,人物的道德水平瞬间拔高,貌似公益慈善只适合少数人做,与普通人无缘。道德标杆确实树立起来了,但只是草原上几棵孤零零的树,因为多数人只能做小草、草根。由于普通人很难做得到所宣扬的公益慈善,所以久而久之,就觉得公益慈善与自己很遥远,不是自己能做的。 确实存在善款被贪污的情况,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继续行善的理由。行善的同时,积极推动和监督公益慈善行业的规范化、透明化也是我们的责任。唯有集众人之力,才会孕育出更多具有良好公信力、执行力的专业公益慈善组织。 10、如何消除误解? 作为公益慈善组织,在做好份内工作的同时,应当重视传播与倡导工作。要促进公众的了解进而获得信任与支持,公益组织必须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比如通过公开各种信息、普及常识、邀请公众参观等方式。因为任何你所面临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所以必须通过传播和倡导影响整个社会生态,上到政策法律,下到公众意识,通过展示自己所做的工作,一方面以透明树立专业与公信,另一方面也促使社会重视相关问题,投入更多资源。 另外,为媒体普及公益常识的,也只有公益组织。各地的公益组织应该主动和媒体等行业进行“跨界沟通与合作”。不能出了问题就怪媒体,媒体出问题也是公益组织与媒体的沟通不够导致的。再说,透明是需要不断推进、深化的,只要你不够透明,迟早会出现漏洞让公众质疑。 当然,媒体也要虚心一点,不要自以为是、想当然,要尊重专业,遇到涉及专业的报道,要多方请教,不能为吸引眼球牺牲职业道德,出现专业术语使用不当,误导公众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