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远:社会创业者致力于长远结果时间:2014-04-10 在一次工作坊上,中国第一家慈善商店"善淘网"的创始人周贤被几个年轻人问到了这个问题。周贤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总会有新的困难出现,我也不知道哪一个是最大的困难。我只知道创业是一个不断解决和创造困难的过程。"居然还会"创造困难"! 没错。社会创业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所做的高度动态的事情,只要你的创业过程没有停止,你就永远不会知道哪一个困难是"最"大的。事实上,社会创业者压根顾不上去琢磨这个有"最"的问题,而是忙于在不断的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让自己的事业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创业者在解决困难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困难,迎接新的挑战。 问题三:你觉得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的? 的确,社会创业又辛苦又艰难,但这个问题多少暗含了一种悲苦而又悲壮的意味。可不是每一个社会创业者都会认可这种调调。去年的一次论坛上,"立人"图书馆的创办人李英强被问到过这个问题。李英强是北大高材生,却辞了在北京的工作,迁了在北京的户口,回湖北农村老家去了。当时李英强笑眯眯地回答:"我可没觉得我在坚持。做我喜欢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坚持呢?"然后,他又很诗意地描述了自己每日晚饭后与妻子一同漫步于乡间小道的情景与心境。 与"坚持"的说法异曲同工的是"牺牲"、"付出"、"抛弃"之类的措辞,似乎不唯此不足以表现社会创业者之高大全的形象,而全然不知社会创业者并不是在这种思维范式下行动,他们因为坚定所以坚韧;他们不是风险偏好者,但也绝不惧怕社会创业中的风险与挑战;他们中间的很多人的确在许多常人汲汲以求的领域所获有限,但他们志不在此,夫复何怨? 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那些喜欢述说自己当年放弃了怎样的优厚待遇优越生活,又在转投社会创业领域后如何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社会创业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创业者。至少,他们还没有学会享受社会创业的乐趣。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商业2.0》杂志的记者曾经采访过德鲁克,问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管理思想家,您的闲暇时光是怎样度过的?"德鲁克反问道:"告诉我,什么是闲暇时光?" 问题四:你干的到底是企业还是NGO? 问这个问题的人大概是听说过"社会企业"的,所以很关心社会创业者所做事情的身份问题。但企业也好,NGO也罢,都不过是手段。在中国的社会企业界,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把公益事业分为三种,一种是绝对没市场的,那就好好的靠着基金会做项目;一种是政府应该做的,那就好好的把项目做好,期待政府购买;还有一种是有市场的,就去做社会企业,去市场中拼搏、奋斗。这种观点听上去简明扼要而又颇能激励人心,实际上却似是而非。且不说社会企业的资金来源本来就是多元的,"有市场"和"政府购买"甚至"靠着基金会"并不是对立的;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有市场的业务,也不一定要用企业身份去做,也不一定走纯粹市场化的路线。对于选择何种法律身份来进行社会创业,真正重要的不是业务有没有市场,而是何种身份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