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详细内容

如何加快发展我国慈善事业问题分析

时间:2014-04-01     【转载】   来自:湖北慈善公益网   阅读

  2.国家高度重视慈善事业,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帮助,而且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尽管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党和政府这种试图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使其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努力,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3.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慈善事业在中国社会正逐渐被公众认可和接受。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等中国传统的慈善价值观正在恢复和光大;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通过人道关怀体现社会自我价值等开始成为人们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些对于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弱势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

  (二)突出矛盾

  随着个人和社会的财富日渐丰富,慈善捐赠已成为民众奉献爱心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慈善事业的国家垄断机制是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典型瓶颈。 我国慈善领域的垄断,已成为行善的障碍。目前只有中华慈善总会等7家慈善机构是捐赠全额免税的慈善组织。只有它们获得了政府的特别许可,有权开出可以得到政府财政部门认可的捐赠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善有善报”,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此外,我国的慈善机构都有政府机关为其主管部门,慈善机构的理事会由政府机关推荐、任免。这就导致慈善机构具有“准政府”性质,难以实现慈善事业的专业化,难以成为真正的慈善活动主体。慈善事业的垄断不破,就难以营造善有善报的机制,更难以有效调动全社会行善的激情,慈善事业也就难以快速长大。

  2.慈善事业发展所需的专项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慈善事业促进法”。尚无规范慈善组织的实体内容的法律法规,包括对慈善组织的性质定位、慈善事业运行的政策规范、监督机制及机构组成等方面,即使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往往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真正落实。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退出等完整法律框架尚未形成,不少意愿进入者只能驻步观望。慈善事业的发展长远来说依赖于第三部门的整体进步,并且和私有产权及其转让与继承、企业财产的转让与捐赠、国家税收征管及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国家重要制度息息相关。因此,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律框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3.慈善机构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比较弱。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还没有真正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慈善资金劝募方式单一、数量少,救助面窄,慈善事业的独特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2006年,222家企业的捐赠总额为20.7236亿元,平均捐赠936万元。中华慈善总会统计,目前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专项调查显示,全国上千万家企业里,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我国人均捐献款一度仅为0.92元,不足人均GDP的0.02%,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我国的慈善事业在普及性上还有较大差距。

  三、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对策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慈善文化传承。现在党和政府提出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慈善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现阶段应当采取以下对策,加快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