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农架林区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时间:2014-04-01 (二)慈善组织缺乏独立性 1.运行机制“行政化”。目前慈善机构都是挂靠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依附于政府机关运作,机构领导人几乎都由有“党政”背景的在职或退休的领导担任,长期的“行政经验”使其活动目的和运行方式都刻上了很深的“行政化”烙印,机构运作缺乏民主,导致机构管理不规范、开发资源的动力明显不足,甚至造成群众对于慈善机构是政府机构还是社会团体的概念产生混淆,影响了慈善机构在民间正确身份的确立和健康形象的树立。 2.筹款方式“行政化”。政府牵头发动,党政领导出面宣传、募捐,已经成为慈善机构得以顺利募集慈善资金的主要因素。不可否认,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通过政府行政上的推动,有利于慈善基金的积累。但是这种推动就变成“任务式”的捐赠,缺少慈善捐款的自主性和志愿性。这种“任务式”的捐赠如果过于频繁,势必影响民间捐赠的积极性,易引起民众的反感和厌倦,不利于慈善机构日常劝募工作的开展和慈善事业的长期发展。 3.活动开展“行政化”。由于挂靠在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依附于政府机关运作,慈善机构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独立自主性,业务开展受到束缚,在慈善项目的实施上难以按自身意愿来执行。 (三) 公民的慈善理念尚未形成,企业捐赠积极性不强 1.民众对慈善认识不深且参与不多。我国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长期以来都由政府统包,再加上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大部分公民对慈善事业以及慈善机构还不了解。我区2005年成立神农架林区慈善会,许多人误认为慈善事业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认为是上级拨款救助的。参与捐赠是通过工作单位、学校、居住街道募捐而被动捐赠,个人经常性、主动性的慈善捐赠参与率较低。 2. 慈善事业的社会地位尚未确立。慈善事业的参与者本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钦佩。但现实中其社会地位还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慈善单位和个人还没有得到相应的荣誉和社会地位。为此,人们往往认为慈善事不关己,甚至认为做慈善的人是想炒作自己。许多人对慈善事业和参与慈善事业的态度还有偏差。 3.种种原因导致经营者慈善意识薄弱,企业捐赠热情不高。 影响企业经营者慈善意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企业经营者尚未树立起“社会公民”的意识和责任感。二是慈善捐赠免税优惠政策不规范,企业捐赠减免税的比例偏低影响了其捐赠的积极性。三是“慈善只是一种投资”的观念局限了企业家投入慈善的宽度和广度,某些企业家从事慈善事业带有功利性,把慈善捐赠当成从政府那里获得一些好处之后对于政府的变相补偿。四是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富不外露的思想,害怕因为慈善捐赠出了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慈善机构的监督管理有待规范,提高社会公信力是关键 1.监管与评估主体缺失。慈善事业是道德事业,建立健全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慈善机构的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未能实现规范化管理,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对慈善组织进行公正的评估并向公众提供评估结果,影响了慈善机构的社会公信力。虽然现行法规规定,慈善机构必须有业务主管单位同时在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才能成立,但是民政部门只是作为政府的社团登记审批机关,没有对社会捐赠的监管职能,而业务主管单位往往只是形同虚设,疏于管理。公众无法从一个权威的、方便的途径对慈善机构进行了解,对慈善机构的诚信度还有疑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