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详细内容

学校消失给村庄带来的变化

时间:2015-01-16     作者:张黎【转载】   来自:学习时报   阅读

  然而当前不能忽视的一个现实就是,由于城镇化、村庄兼并等等原因,我国村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据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统计,近十年来我国村庄减幅高达25%,一天约消失村庄80个到100个。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一直保持着稳步提升的态势,2013年城镇化率为53.7%,据预测2020年将达到60.34%,这意味着村庄已经进入到一个迅速消亡的时期,其消亡的步伐短期内不可能放缓。但这并不代表村庄将会走向终结,对于中国这一农业大国而言,村庄已经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是我国传统文化、农耕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作为我国近半数人生产、生活的场所,村庄不可能全部消亡,只能逐步向现代转型。村庄的转型与发展,不仅仅需要经济层面的支撑,还需要文化层面的支撑,以提供村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方面的健康氛围、精力动力与智力支持,增强村庄凝聚力和创造力。

  随着学校消失,村庄的文化高地不在,村庄文化脉络的维系受到了影响;青壮年、青少年长期“不在场”,对村庄的疏离感逐渐增强,村庄后继乏人,绵延千百年的村庄文化面临传承及拓展危机。特别是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新型城镇化的行进,在以传统农业文明为指征的村庄文化正在大面积式微,农村文化呈现虚化、空洞化的现实背景下,学校的进一步消失,无疑更进一步加剧了村庄文化的衰亡,给当下的村级文化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以学校为支撑重构村庄文化安放未来

  千百年来,村庄文化曾经提供过我们民族奔跑前行的能量,构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印记。今天,毋庸置疑的是,在许多地方的发展进程中,仍存在重视经济层面的建构、忽视文化层面的构建的现象。面对当前村庄不断消亡,村庄的原子化、无序化,村庄社会一盘散沙的状态,还需要重新思考村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村庄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村庄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前景。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随着村庄的合并、精减、重组,村庄文化重构应受到应有的关注。学校作为村庄的文化高地,不仅具有保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天然优势,同时也具有培育与传播现代新兴文化的内在功能,因此应着力调动、激发学校的文化功能,充分重视学校在村庄文化重构中的作用。

  在后“撤点并校”时代,应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在学校布局、教育计划、教育目标等方面更多地“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学校,认识小规模学校存在的必要和自身价值,支持小规模学校的重建与发展,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采取倾斜保护政策,有倾向性地配置教育资源,可设立小规模学校专项经费和教师专项经费,优先选聘本地教师,建立“走教”制度,保障小规模学校的正常运转,并实现灵活性、多样化和特色发展,使教育的发展能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

  进一步密切村庄学校与村庄本身的关系,推动学校本土化发展,引入乡土课程与参与式的体验教学,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将传统地域文化和乡村文化引进校园,同时结合现实需要着力培养村民公民意识,推动乡村生活方式、村规民约的重建,发挥学校教育在村庄文化建设、村民家园归属感、村庄文化认同感建立中的功能与作用,为村庄文化重建奠定精神基础,从而激发村庄的生机与活力,让村庄的未来得以安放,让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石不断夯实。

 

共有2页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