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鼓励民企更加积极投入公益慈善事业时间:2014-04-16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成长,民营企业虽在某些方面仍处于弱势,但总体实力已经举足轻重,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至少也应该在公益慈善上有所作为。随着民营企业实力的继续增强,"引导"甚至"教育"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乃至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有机成份,当成为新形势下对民营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新重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成长,民营企业虽在某些方面仍处于弱势,但总体实力已经举足轻重,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至少也应该在公益慈善上有所作为。随着民营企业实力的继续增强,“引导”甚至“教育”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乃至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有机成份,当成为新形势下对民营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新重点。 2014年1月中旬,民政部和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不仅明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而且具体为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提供了7个方面12条途径的指引,其中还包括5个方面的支持措施。这不仅是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精神的贯彻落实,更重要的是,由民政部联合全国工商联下发专门文件,反映了全国工商联在经济社会工作中越来越大的权重,似乎也反映出全国工商联对民营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新动向。 之所以要大力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乃至成为新形势下对民营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新重点,不只是因为当前我国的“基尼系数”接近甚至超过国际警戒线,也不只是公益慈善作为第三次财富分配的重要手段及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领域,也不仅因为民营经济领域作为现行市场经济机制最先的受益者,也不只是要为弥补市场失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公益慈善不只是经济和社会的范畴,更具有政治和文明的高度。 (一)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明大国,天定要求大力继承和创新公益慈善。过去虽没有公益慈善的概念,但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这实质上意味着中华文明的内在均衡,如果没有公益慈善的精神底蕴——典型表现就是每当发生严重的社会危机,“均贫富”都被作为“集结号”——恐怕也很难设想。现代公益慈善是对现代文明的某种纠偏,从文明转型的高度看,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值得当代社会大力借鉴。我国更应该充分挖掘历史和文化宝库中的公益慈善资源,返本开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升华现代文明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