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建生:义渡的背后需要注入社会的温暖时间:2010-10-30
据《恩施日报》报道,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渡口万其珍老人一家三代义渡百年的真情故事经媒体报道后,义渡壮举传播四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恩施州委书记肖旭明高度重视,高度肯定艄公万其珍一家的高尚情怀,同时要求光大义渡精神,使之成为构建和谐恩施的精神支撑。 大沙河村有278户村民,1000余人,还有邻村的居民。一条河阻碍了群众的出行。为了方便群众,万其珍祖孙三代在大沙河渡口义务摆渡百余年,至今不收分文,风霜雨从未中断,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尽管日子过得艰难,但老万风雨无阻,从此岸到彼岸,从日出到日落,没有抱怨,也没有诉说。老万的淡定,缘于家族的百年承诺,更缘于内心的无欲无求。大伙儿需要我,相信我,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老万说这就是自己坚持的理由和原因。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老万不仅是他一辈子做好事,而且是他家几代人都做好事,是那么的执着,义无反顾,这也是感动众人引发热议的原因。 老万的义渡是朴素的,率真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丝毫的做作,只是默默地坚守,用信念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用时间奉献人间大爱。那个渡口小屋和那一盏斑驳的煤油灯,见证着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大沙河因为老万的义渡而出名,渡口铸就了老万的精神高度,也展示了恩施人的情怀,成为恩施旅游的一道风景。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老万的义渡,大沙河两岸的群众的出行又会是什么样的状况?更进一步地思考,如果媒体没有报道老万的义渡事迹,我们还熟视无睹任老万一家这样义渡下去吗?我们的确要学习万家三代勇担责任、乐于奉献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在义渡的背后需要注入社会的关怀和温暖。好人总是有好报。让我们欣喜地看到的是,如今,老万的木船换成了铁船,还增加了救生衣等装备,乡政府也给其每个月一些补贴。有关部门和不少热心人还为老万送来慰问品和慰问金。老万的大孙子也妥善安排到荆州湖北通用汽车技术学校就读。 关怀船工老万,也就在关怀社会,关怀大沙河两岸的群众。老万有了好船、好的身体和精神,群众过渡也感到安心、放心、欢心。不过在众多的帮扶措施中,我更倾向恩施州委书记肖旭明关于“请交通部门实地调研,考虑能否建桥,方便两岸群众出行”的意见。如果说在过去,大沙河渡口官方没有管,老万的义渡出于一种自发的个人义务,那么在现在则应该是政府的一种应尽职责。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沙河两岸的群众方便、安全出行,让老万从漫漫的义渡中解脱出来,不是更好吗?记得前些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恩施龙马青堡视察,也曾为当地群众出行困难指示解决架桥问题,至今被传为一段佳话。不知像这样涉及民生的交通问题在恩施农村还有多少?建议当地政府以及交通、运输部门不妨好好调查一下,管一管。 恩施的交通得到很大改善,不过在僻远的地方也很难说。老万的事就发生那些地方。老万的义渡壮举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引发我们对工作的思考。老万为民义渡做好事不求回报,但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回报老万以及类似老万这样默默无闻的好人,更加关注群众中蕴藏的类似老万这样的义举之人和这样的义举事件,给他们以温暖,积极主动为存在出行难、住房难、看病难等群众铺路搭桥,排忧解难。群众赞扬老万的义举,实际更多地期待党委和政府的亲民、为民、护民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