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
列标题 列标题 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列标题
百家号 头条号 网易号企鹅号搜狐号公众号
首页 >> 民意 >>文明评论 >> 逐步推行适老化住宅改造,打造社区“微型敬老院区”
详细内容

逐步推行适老化住宅改造,打造社区“微型敬老院区”

时间:2018-10-09     【转载】   来自:湖北慈善公益网

近年,据权威部门预测,从目前到2020年将是我国的快速老龄化阶段,年均增长速度可达3.28%。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截止去年杭州市城区街道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已占总人口的29.9%。由于很多年轻人户籍尚在而却已搬离父母家独立居住了,因此,实际上独居的老龄人口占比还要高得多,我市不少街道老年人的占比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老龄化水平。

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普遍步入而立之年,“421家庭”正在冲击着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正在折射出“养老之痛”、“养老之难”。市场上租售的老年地产、老龄公寓,乃至不少养老院,客户定位相对较高,仅能为少数经济条件优越的老龄群体所选择,难以推广和普及。此外,由于不少老人的“恋家情结”根深蒂固,“居家养老”模式仍是九成以上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模式。所以,住宅的环境对老人晚年生活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我区部分政协委员走访了解到:目前几个老城区有相当一部分独居或空巢老人居住于老旧房屋,其房屋装修极其简陋,对老人的日常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极为不利。此现状一直没有根本改变的原因,并非单纯地出于老年人对经济因素的考量,更为重要的是那种“不愿搬家,舍不得老环境”、“缺少改造中转地,不想再给子女添麻烦”等情感和现实因素则占比极高。另外,我们也发现:如今,60—70岁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已发生明显改变,传统的养老模式和消费理念不再适应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对晚年居所的要求。只是这种改造旧居,打造“适老房”的事情,仅靠老年人自身努力,确实是无法完成的。

针对这一情况,去年上城区湖滨街道试行推出了携手专业机构,由街道提供改造所需的中转房屋,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有极其明显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设计方案,由社会组织对上城涌金门社区一处老年人住宅进行了改造试点,将其打造成具有典型意义的一所适合老龄居住的住宅(可以视其为“适老房”),成为一套“居家养老项目体验馆”和首间样板房。例如,其间有方便轮椅通行的宽度及室内合理通行流线,预留扶手安装位置或直接安装下拉式扶手装置,可移动家具实现空间便于老人方便地利用等。此外,还有许多在细节上体现适老化的家具和智慧养老设备。例如,防滑地砖、升降式坐便器、走入式浴缸、下翻式换鞋凳、智慧呼叫器等,充分展现了适宜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这种改造目的和方式,既照顾了老人恋家的情绪,又能适应不同经济老年群体的需求,进一步开创和完善了群众称之为“微型敬老院区”的居家养老的新模式。

同时,这也为更多老年人传递了“做一个有尊严的老人”的生活观念;弘扬了传统的孝亲文化理念。

为此,委员建议——

一、逐步推进有条件、有意愿的老年居民自有住宅的改造,可由居民自行筹资为主,辅以社会组织及慈善机构可能的赞助,政府也可给予必要的扶持,街道加以推进。

二、对居民自有住宅进行改造时,前期应让社区走访了解辖区老人(以独居、空巢优先)的意愿、想法及经济实力;协助相关老年人参观体验业经改造后的“适老房”典范,让其自主地作出是否参与居住环境的改造。

三、在居民自有住宅改造的过程中,区、街道可调配必要的闲置房屋出租作为其中转房,化解老人“不想为子女添麻烦”的尴尬。

四、以老年人居住的住宅项目改造为契机,大力弘扬孝亲文化与传统,全面带动社会的尊老、爱老、助老的文明风尚,并为街道一级日后建立同类型的“微型敬老院区”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