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媒体公信力应值得关注时间:2018-10-09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少新闻报道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回顾2016年,某些地方新闻的“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已曾多见。由此造成受众的选择是“冷眼旁观”,直接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 想当初,微博曾经欣欣向荣的新闻生态,也被如今各大明星的剧宣、片宣所取代,大有成为娱乐化宣传工具的趋向。 目前某些传统媒体品牌公信力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确实也值得我们杭州的媒体关注和引以为戒。这些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假新闻未曾绝迹,“今天发布明天辟谣”已经多见。互联网媒体,假新闻时有所闻。今天我们信以为真的新闻,明天又有人出来辟谣,每每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到底孰真孰假?在这些疑问的背后,媒体的公信力也有减弱的趋势。在面临公信力下降的严重威胁时,媒体更应当自重,严把质量关,真实性是媒体的生命。我们广电媒体也应该予以重视。 二、借用粗俗戏谑网络热词,削减了媒体的公信力。为最大限度追求效应或利益,不少传统媒体用粗俗戏谑的网络词汇制造轰动的公众话题。例如某地的《城市商报》采用《Duang!又是一个“某某智造”》作为新闻标题,“Duang”这个由成龙洗发水广告恶搞而来的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赫然出现在传统媒体中,纯粹是为了博人眼球,让不熟悉网络语言的受众不知所云。类似的新闻标题还有《荧屏偶像剧流行“屌丝逆袭”业内:契合观众心理》、《生完一胎“累觉不爱”?这是肾虚》等,对网络词汇不加选择地使用使媒体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受到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是大打折扣。 三、媒体仅仅考虑到“宣传”的定位,削减了民众对其一定的信任度。传统媒体更多地作为“宣传口径”而非“传播途径”的定位,有时会带来不断的自我表扬,以及某种形式的“封口”;另外由于过度依附商业机构,则是无休止的广告和危机公关。 以上种种,我们杭州的地方媒体是否也存在,确实值得关注与警醒。 为此,建议杭州的媒体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一、新闻内容二次加工能为媒体魅力增值。注重原创内容的制作固然是吸粉利器,但内容的二次编辑也能提升用户对新闻媒体的好感度。 二、严肃新闻助力公信力锻造。对于任何形式的媒体,致力于严肃新闻有利于其新闻品牌的深入人心。 三、美化设计助攻用户信任度提升。新闻品牌代表着信息的组合呈现,是用户在最快时间里检索、获取和浏览信息的方式,信息呈现的美感和带给用户的享受度直接影响着用户能给该新闻品牌打多少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