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规范共享单车管理的几点建议时间:2018-10-09 2008年,杭州市提出向法国巴黎学习,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在国内率先构建公共自行车交通(免费单车)系统,用以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这里的“最后一公里”,指的是市民从公交站下车后,走到家中的那一公里。 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已经遍布了城市的许多街巷和角落。但是,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公共自行车并没有完成最初设想的目标,即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于是,共享单车应运而生,快速地填补着“最后一公里”的市场空白。短短几个月内,不同企业的共享单车大量投放。其在快速抢占市场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和挑战: 一是共享单车正是由于其便捷的租车、还车方式,使其可以任意租借,任意还车,才抢占了“最后一公里”的市场,但这任意还车却导致了单车的随意乱停。曾有报道说,当前杭州的共享单车数量已经超过了四十万辆。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大量的单车集聚在西湖景区,对交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景区交警部门曾作出了应对:苏堤、白堤等景区道路以及武林广场、吴山广场、西湖文化广场、运河广场等城市广场、步行街等,禁止非机动车通行。然而,管得住景区,却管不住城市其他的角落。 二是资金方面存在着监管的漏洞。按照现有的模式,每一辆共享单车的押金为200元左右。以哈罗、小鸣、骑呗、ofo、永安行等五家杭州主流的单车为例,投放的数量仅由公司单方面提供,车辆押金的总额一共有多少,可以说是企业的秘密,公众或租车人并不知情。我们大致估算下:哈罗单车自称投放了7.4万辆单车,按照6万辆计算,这笔押金就高达1200万。相关业内人士认为,这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行为就是“融资”。融资来的资金如何使用,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就有可能成为风险隐患。一旦企业破产或者亏损,无法应对大规模的资金赎回,将会造成群体性事件。 针对共享单车管理中的一些难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根据融资规模的大小适量的提高注册资本,用以降低使用者的风险。 二、对单车的企业定期开展财务审计和账目公示。当然不少的单车企业注册和运营地不在杭州,这就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但只要政府能够规范单车企业的财务审计,并要求其定时将审计的结果进行公示,明确资金的用途,就能在源头上避免金融领域的风险。 三、针对单车乱停放的问题,应本着“谁受益、谁担责”的原则,由单车企业派人负责及时整理。除了景区方面现有的非机动车限行措施不变之外,在部分商场、广场、会议中心等人流密集的场所划定单车的停放区域,并要求单车企业负责将随意停放的车辆及时搬离,或调整停放位置。 四、建议尽快出台相关的城市管理条例。例如,一旦共享单车企业不能按照上述的条件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则可以根据条例进行相应的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