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高校大学生应以查询社保账户作为就业精准统计的新途径时间:2018-08-27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大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发展情况是评估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准确统计大学生就业状况,既是科学制定就业政策的前提,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科学评价的基础。目前已延用多年的统计方法主要是依据学生与就业企业、学校共同签署的三方协议(俗称“四联单”),由学校根据签署“四联单”情况进行登记、审核、上报,统计结果经常不够准确,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就业类型、就业状态已发生新的变化,具体体现在: 一、就业类型日益多元化 大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有就业、创业、升学、出国、国家地方项目、不就业、延长学制等多种途径;“就业去向”则又有派遣(在校签署“四联单”,毕业后签署劳动合同)、合同就业(在校未签署“四联单”,但与用人单位签署了劳动合同)、灵活就业(未签署“四联单”,也未签署劳动合同,但实际上已找到工作)等多种类型。 二、就业状态变动因素多 “四联单”仅反映了统计日期的时点数据,不能反映动态信息。有的学生签署了“四联单”,但实际上并未按签约就业,或者仅按签约短暂就业,随后即离职;部分“灵活就业”的学生实际已就业,但未签署就业协议。这些普遍存在的情况,使学校无法准确全面掌握学生就业信息,导致信息统计滞后或缺失。 三、就业统计办法欠科学 毕业生就业统计涉及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实质上是社会管理职能,需要对多方面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由高校来行使“四联单”统计,虽然具有数据采集迅速、数据量大等优点,但客观上导致信息源不完整。实际工作中,就业率统计主要采用学生自行登记方式,学生凭相关材料前往所在学校进行登记、审核。既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又作为学生毕业离校过程的必经环节,无法保证客观有效。同时,在目前的工作格局中,学校由于面临指标考核、校际竞争的压力,统计过程中容易产生方法不当引起学生抵触,甚至造假等问题。此外,以8月下旬作为统计时点,许多学生已经在异地就业,不便或不愿回学校提交就业资料。 为此,建议: 一、把“四联单”就业统计方法仅作为初步统计信息
适当弱化这个统计数据的工作考核和指标,引导各高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就业状况信息上,并提升学生自愿参与统计的积极性。 二、建立统一社保查询和统计平台,开辟统计新渠道 由国家社保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查询网络。高校在毕业生离校时向社保部门提供学生相关身份信息,社保部门可统计每年新入职大学生参加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以毕业生当年离校后的两个月和毕业一年后为时间点,分别对当年大学生社保开户情况进行汇总、统计,作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重要统计数据来源,且社保查询网络为高校提供查询接口。以当前的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为支撑,这一方法具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