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家墩村
![]()
收藏
罗家墩村原属于武汉市硚口区长丰乡人民政府的一个行政村,现属该区古田街办事处管辖。位于汉江北岸临汉江湾沿线一带,东自古田一路,西到古田四路江家墩,整个村属土地面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约有1.333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发展,周边一些企事业单位征用土地,范围逐渐缩小。到2000年,罗家墩村辖土地面积475.5亩,其中村湾占地325.5亩,村办企业用地97.5亩,另有耕地34.5亩,全村共有农业人口171户310余人。 罗家墩最早发端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在当时水路运输是人们主要依赖的交通渠道。罗家墩作为汉水北岸一个比较适合船舶停靠的码头,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码头集镇。 当时罗家墩的中心,有一条热闹的罗家墩老街,它以罗家墩的船运码头为起点,向沙岸陆地自然延伸,中心街长约500米,老街的路面铺的全是1米长的青石板,两边是一家挨一家的店铺,有茶馆、饭馆、杂货铺、豆腐坊、碾米场、药铺、当铺等。当时比较有名的大店是“罗聚泰”槽坊,“韩义泰”槽坊,以卖酒为主。相对发达的商业贸易,造就了罗家墩的一批大户望族,有了钱置办田地,逐渐把周边的大片地域集中到罗家墩的范围中来。20世纪60年代有一部电影《大浪淘沙》,就是以罗家墩老街为拍摄取景地点,电影里的镜头真实记录了罗家墩老街当时的面貌。 罗家墩最早是由康姓、马姓、向姓、林姓、罗姓5户人家组成,在罗家墩这个地方落脚定居,当时还没有“罗家墩”这个地名。随着这里的人们一代一代繁衍生息,林、罗二姓逐渐人丁兴旺,成为当地的大户望族。而且林、罗二姓还带有亲密的血缘关系。在罗家墩一直流传“林罗不分家,分家是王八”的老话。老街附近有一座东岳庙,罗家墩大姓林家的祠堂就设在东岳庙,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中统曾在此关押过革命志士。渐渐,这个地方开始被叫为“罗家墩”。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修桥修路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陆路交通迅速兴起发达,罗家墩作为水运码头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1983年借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罗家墩村的村办企业从最开始的几家,很快发展到十几家,大致划分两类:一类为本村投入资金或人力物力自办、联办的企业,这其中就包括原生产小队副业组发展形成的企业,当时比较早的有武汉绣花厂、前进综合服务部,以及后来的罗家墩汽修厂、古田生物化工厂等;另一类为外来引进企业,主要是利用本村现有厂房、场地,引进外来人才、外来资金来村办厂、办企业。为了吸引人才、资金,村里提出接受外来户口转入本村、划分宅基地建房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村属企业队伍不断扩大。早期引进的企业有建材公司、上下水配件公司、罗家墩村建筑一队;90年代初又陆续引进了乡镇企业物资公司、前进内燃机配件公司、五福家具厂、罗家墩村建筑二队;之后又引进了一批,包括大桥建材公司、德路商贸客运公司、建业混凝土搅拌站等。这种高速扩张式的发展,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期,罗家墩村的村属企业数量达到15家,企业总产值突破1个亿,号称“亿元村”。 2003年6月,罗家墩村积极响应武汉市政府关于积极推行“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意见的号召,在大多数村还在等待观望之时,举全村之力拆除旧村湾,腾出土地搞开发。经过半年时间,罗家墩村圆满完成了村级集体经济改制,并作为全市城中村改造的试点村,实现了“五个转变”的目标:村民变居民,进入到城市统筹养老和医疗保障系统;村委会变社区,居住环境面貌一新;村集体经济改制成立了武汉市古田实业有限公司;农民变股民,股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增长;集体土地变国有土地,便于合理调整土地规划利用效率。 罗家墩村的“城中村”综合改造,从2003年6月启动村级集体经济改制开始算起,一直到2012年5月还建安置好最后一批改造拆迁住户,前后一共经历了9年时间。通过改造,一是整合了改造用地范围内6个小型企业55.5亩用地,把周边插花分布的零散地块,与罗家墩村集体土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成片开发,成功吸引外来资金10亿元。二是完成了改造用地范围内的拆迁,共拆除村民住房、居民宿舍、小企业厂房以及3所学校的部分校舍等各类老旧建筑共16.7万方,安置补偿农户、农转非、世居户、居民等各类住户1600余户,整个拆迁平稳顺利。三是还建安置了村、居民1000余户,整个改造项目的总体还建面积13.25万平方米,村民们住进了和商品房同等标准的环保时尚整洁的小区。四是打造了全新的教育园区,将罗家墩原有的汉滨小学、罗家墩中学和古田路中学规划整合,扩建成为一座占地33亩的现代化高档次的教育园区。五是通过改造,村改公司的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翻番倍增,退休劳保人员生活福利待遇大幅提高,公司出资为大家购买了“两保”,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如今,一片全新的河滩公园、一幢幢高楼大厦展现在世人面前,一批又一批市民来这里乘凉、散步、观景、休闲等。罗家墩村成为汉江湾一颗耀眼的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