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孝道之源
现在党中央和政府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呢?“和”:《礼记。乐记》“声和以柔”。“谐”:《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由此可知“和谐”的本意就是协调。也就是说,党中央和政府希望建立一个协调的国家。这就是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本意。
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要求所有的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公民,都拥有共同的道德观。共同的行为准则。就象一个大乐队,拥有共同的乐谱。每个人都在其中完成自己的演奏。最后汇合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在我国现代社会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给国民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的盛行。许多人对商业社会中的一些行为准则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将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德淡化了。甚至在许多人那里忽略了。而这些被忽略的美德,却恰恰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而不倒的力量的本源。
纵观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而以什么力量进行融合的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一种在人文上登峰造极的强大的道德的力量,这个力量是系统的,几千年前就在中原奠定了基本点并经几千年不断完善的。任何入主中原的民族,最后都拜倒在这个力量之下,在将这力量融入自己民族的同时,自己的民族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似这样的以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合其它民族共同繁衍生息,这在世界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忽略这些力量之源,或忽略其中的一部份,都是无知和短视的。“孝道”就是被忽略的这个力量系统的重要美德之一。
什么是“孝”?《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从这些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不要违背父母就是孝。孩子的爱对父母亲有利就是孝。说起来“孝”是很简单的事。就是孝顺父母,可是古人提起“孝”来,往往加一个“道”字,称之为“孝道”。而“道”在这里是指客观规律,事物的本源(《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将一个“孝”上升到一个“道”的高度,这里面就有了很深的含义,它包含了我们祖先们的绝大的智慧。
为什么说“孝道”里面包含了我们祖先的绝大智慧呢?下面,我将我的思考心得,在人的自身修养、对人的使用、民族的精神力量等方面展开。并就教于方家。
重视“孝道”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为下面行文方便,我直接将文言文译成白话文,有兴趣的读者可去看原著。):虞舜都君(虞,地名。舜,谥号。都君,名字。按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我在这里不敢称他都君只称他舜,也是一种敬意。在谥法中,仁圣盛明曰舜。),父亲是个盲人,舜的母亲死后,父亲娶了续弦,后母生了儿子,名字叫象。生女儿叫颗手。对舜的父亲,继母和弟弟,尧身边的官员是这样评价的:“父顽,母嚣,弟傲。”(真佩服太史公司马迁的用字,仅用‘顽’、‘嚣’、‘傲’三字,三人的面目已越然纸上)。舜的父亲因为爱象,就常想着把舜杀掉。舜的继母和弟弟也想杀他。舜只是逃避,并不计较。依然孝顺父母,疼爱弟弟。要杀他,找不到,要用他,就出现在身边。
到舜成人后,他的孝名传到了尧的那里,尧将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观察他的在家为人。并叫九个男的与他整天相处听他指挥,以了解他的品行。由于舜的为人,使得尧的两个女儿也不敢以尊贵的身份骄慢舜的亲戚,很守妇道。那九个男的更是对舜忠心勤奋。由于舜的为人好,他所耕作、渔猎的地方,很快就成了民众的聚居地。尧为嘉奖舜,赏赐给他衣服、琴和牛羊,并为他盖粮仓。
然而,舜的父亲还是要杀他。叫舜上粮仓顶上抹灰,然后在底下放火。舜只好用两个草帽,拿在手上张开跳下。逃过一劫。他父亲又叫他挖井,舜在挖井时就在井下多挖了一条通道。他父亲和他弟弟象,看他深入井下后,就用土将井填埋。舜从预留的通道逃了出去。他父亲与弟弟象以为他死了,很高兴。象就说:“我的主意杀了舜,我要舜的妻子,就是那尧的两个女儿和琴。牛羊和仓库给父母。”然后象就到了舜的住所,弹舜的琴,舜听见琴声出来,象大吃一惊,戚戚艾艾的说,我想你正郁闷,所以为你弹琴。舜说:“是啊,谢谢你了,让我们一起来管理这些聚集到这里居住的人们吧。”舜依然孝顺着他的父亲,继母,爱护着他的弟弟象和妹妹颗手。因为舜这样的品行,所以尧在不断的考验他后。终于将天下授与了他,而没有将天下授与自己的儿子丹。尧对儿子丹的评价是“顽凶”说:“我将天下授与舜是利天下而病丹一人,授与丹是利一人而天下病。我怎么能为一人而病天下?”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孝”的重视,在我国是由最早期的管理者们就在重视了。所谓上行下效,所以我国自古就提倡“忠孝立国”“仁德治天下”孝道作为一种美德,很早就在黄河流域的民族中,扎下了根。
无独有偶,在《清朝野史大观》第二卷《满人遗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满族人在入关前有这样的遗俗,如果人活到七十岁还没死,儿孙就不再赡养,老人也自觉的无颜于世。就请喇嘛念经,念完后。就吃由儿孙们准备的丰盛的一餐,名叫“飨神”,意思是将老人当作神敬一次。吃完后,要么坐在一个没人的房子里饿死,要么跳舍身崖而死。这个风俗直到入关后,受中原的道德美德教化,方才消失。
若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自然环境恶劣,上了七十的老人,只能消费而不能生产,所以就该去死。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不会底于几千年前的中原吧?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孝道作为一种美德,并未在作为游牧民族的满族中建立起来。所以满族和其它历史上进入中原的民族一样,最后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先进的人文道德的力量。
在历史上,入主中原的民族很多,但这些民族在人文道德上的高度,比起中原的民族就相差的太远了。从人的精神境界来说,也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最后融合在一个高尚的道德标准下,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有康熙皇帝的“千叟宴”提倡敬老,爱老,弘扬孝道。
(二)孝与孝道
一个人的一生在精神上,其实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觉悟了,开始了有意识的自我完善。但这样的人并不多。能开始自我完善的人,按庄子将人分为:至人、圣人、贤人、平人、庸人的划分,就可进入“平人”一类了,因为他开始拥有了“自觉”。在他的修养到了一定的地步,就自然的进入了贤人的行列。社会是由“贤人”治理的,“平人”是社会的骨干,而“庸人”终其一生,都是浑浑愕愕的被动的完善着。一辈子都是庸人一个。看到这里的朋友不妨自问,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人的精神上的自我完善是多方面的。从性格、兴趣、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等。完善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即不带功利心的去学习和大致了解音乐、美术、自然、科技、军事、经济等等,艺多不压身,凡有所学,皆可树人。(在这里,不带功利心的学习最重要。)。所有的完善都有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在人的完善过程中,对“孝道”的认识有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然而我前面说了,能进入主动过程的人并不多。这也是现在社会上为什么会普遍存在不“孝”现象的原因,因为庸人毕竟是占大多数。“孝”之所以成“道”。是因为这是人的自身修养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父精母血。将你养育成人。睡时怕你受凉、走路怕你跌倒、一天到晚担心你别得病、有生之年都在祈祷你的平安。这就是每一个人的父母。所有的孩子,在蒙童期内,都热爱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孝”的本源。也是最原始、被动的“孝”。因为那时的人已会因父母喜而喜,因父母怒而惧。这是源自天性的孝。
在我国古代源自天性的孝,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下面我就讲两个:
其一。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昆明街头有一个哑巴乞丐,由于他天生聋哑,谋生艰难,只好行乞,因为他家里有一个老母亲要供养。每当讨到好吃的,他就跑回家给他妈妈吃。在夏天,有人给他个黄瓜解渴,他收藏起来,人家要他马上吃,他不肯,逼急了,他跪下使劲比划,人们才明白,他是要留着给母亲吃。到他母亲去世时,人们要凑钱给他买棺木。他拒绝了,拿出他藏的六千文钱,这是他平日乞讨所得,在当时六千文钱也是不小的数目了。将母亲好好的安葬了。在他的母亲下葬后人们就在没见过他。(引自《清朝野史大观》第十一卷《哑孝子》)
也就是说,他的乞讨纯粹是为了供养他的母亲。
其二。在汉代时有个叫伯俞的人,一次他母亲拿棍子打他,他大哭了起来。他母亲奇怪,问他以前打他为什么不哭。他回答说,以前打的很痛,知道母亲身体很健康,这次打得不痛,知道妈妈没有力气了,所以很伤心。(引自《孝经》)
也就是说,妈妈打是因为自己错,所以不哭,而妈妈打得不痛了,是妈妈身体不行了,还让妈妈生气,真不该。
这些例子都是孝心。还不能称之为道。
我认为:被动的孝心,只有成为一种主动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发乎天性的,才可称之为“孝道”。而类于舜对“顽父、嚣母”之孝,方可称之为道。因为这种孝是出于伦理纲常而不是天性。是出于一种“觉”、“悟”。
唐朝宰铺房玄龄,对继母十分恭谨,在继母生病时,请来得医生必亲迎。其继母丧后,他在居丧期间饮食具废,甚至影响了健康。太宗皇帝李世民不得不叫人给他送去床铺,粥食和盐醋。想一朝宰铺怎么会没有床铺饮食和盐醋。这其实是李世民叫他要保重身体。(引自《贞观政要。论孝友第十五》)
对继母行大孝,是尽做人的本分。此孝方近“道”
对于孝道,孔夫子有一句话非常精辟“老吾老、幼吾幼”。意思是对所有的老人,都要象对自己的老人,对所有的孩子,都要象对自己的孩子。
只有“老吾老”,方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朋友们,这很高吗?很难吗?未必吧?
(三)以孝道见人品
孝之所以为“道”,里面还有个人品的问题,并且由人品引伸出的人才的发现、使用和辨别问题。
中国古人在用人时,把"孝"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百事孝为先”,那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不"孝"的人,首先就缺乏感恩之心,他把所得到的一切关爱都看成是理所应得的。即如此你能指望他有忠诚度吗?没有忠诚度的人又能有多少责任心?没有责任心的人,又能有什么事可以相托?[
在<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管仲一病不起时,警告齐恒公易牙.竖刁.开方三人不可用,要齐恒公在他死后远离这三人.齐恒公不信,说:"易牙将自己的孩子煮了给我吃,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孩子,有什么可疑的?"管子说:"以人情而言,最爱的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他都忍心杀了,怎么还有爱心给你呢?"齐恒公又说:"竖刁为了能服侍我不惜自宫,他爱我胜于爱他自己的身体,也可怀疑吗?"管仲说:"以人情而言,人最重视的是自己的身体,他连自己的身体都忍心自残,怎么还会爱你?"齐恒公接着又说:"卫国公子开方,放弃了千乘之国的太子不作来作我的臣子,以我的爱护为幸事.他父母死了他都不去奔丧,他爱我胜过了他的父母,这总该没什么可疑了吧?"管仲说:"人情没有亲过父母的,他的父母尚且不爱,怎么会爱你?况且,能成为千乘之国的君主,是人的莫大的欲望,他放弃了千乘之封,来服侍你,是因为他希望得到的大于千乘之国啊.这三个人,你要赶走他们,离他们远远的,否则,他们必然乱国."齐恒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劝告,在管仲死后国家的大权终于落到了这三人的手上.可怜一个纵横一生的春秋五霸之一,竟然被这三人活活病饿而死.
这个例子的教训很惨痛,很值得今天的人们常常记取。
尧用舜,就是从舜的孝道中看出了舜的人品,所以在死后以天下相托,舜也没辜负尧的期望。至今人们还在称颂尧舜时代。
现在的人,缺乏感恩之心是一种普遍现象。也许这就是在现在社会中普遍缺少孝道、普遍缺少责任心和忠诚度的原因。归根到底是道德观的缺失。
在今天,很多年轻人感叹在所在的企业或政府部门不如意。对这些人,我想问一句:“你们扪心自问,在家尽孝了吗?”这问题似乎毫不相干,但是且慢,我其实在拷问你们的感恩之心。你如果在家连对养你的父母都不能尽孝心。那么怎么可能对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养着你的企业或政府部门尽“孝”呢?那么,你对你所在的企业或政府部门并不忠诚。并没有全心全意的去作好你的工作,那么,你凭什么指责你所在的企业或政府部门呢?
一个能尽孝道的人,必然具备“忠诚”、“敬业”、“服从”和“信用”等美好品德。
我们周围现在并不缺乏有才华的年轻人,可到处都是有才华的落魄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满把抓,天上掉个石头,被打破头的那人说不定就是大学生。但能不能说这些人都受过良好教育呢?恐怕就未必了。这里就有个自身的修养问题,我前面说过了。教育于人,有被动的、功利的接受,和主动的有意识的汲取之分。
那怕你才华横溢,但你没有一颗“尽孝”之心,也就是说,你不知感恩,没有忠诚度,也是枉然。只会恃才傲物,嘲弄一切,不知自省;只会抱怨、指责、批评,不会去努力、去完善、去改进。一切的工作都要有人监督才能完成。稍有成绩就虚荣的不行。似乎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应该对你感激涕零而不是相反。以如此的心态,在我看来就连未开蒙的蒙童也不如。试问这样的人怎么能委以重任呢?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在事业上成功呢?
对现在的一个经营者而言,在招收新人时,千般考察,学历文凭、能力、口才。以至于身高、长相。可是就是不考察经营者内心最想知道的人品。这从许多面试的题目可以看出来。似乎人品都要到进入企业后再慢慢考察,这真是有点匪夷所思。其实这类问题,只要稍加考察,便知端倪。往往在企业了解一个人的人品后,企业已陷入尴尬的境地。开除也不是,不开除也不是。那个企业不希望拥有忠诚的员工呢?
作为一个经营者,最需要的人品是感恩和忠诚度。对于一个社会也同样。对于一个人,这是他成功的必要条件。
(四)结束语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立,势必是在这个社会中普遍拥有全人类共同的良好美德。
一个人立于社会,应不断的、有意识的加强自身修养。尊崇“孝道”,知道感恩,与人为善,方能和谐的与人相处。
愿我国的社会风气愈来愈好。愿年轻人们愈来愈有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