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当下许多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为此,我市近日正式启动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通过推行在农村建设以互助幸福院为主、多种养老模式并进的模式,破解农村养老难题。这对于那些急盼生活温暖的空巢老人来讲,无疑是一个福音。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空巢老人”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数据表明:我市现有农村老人近50万,占全市老龄人口的71%,其中,空巢老人不在少数。由于现在农村还不能为空巢老人提供完善的服务,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因此,为空巢老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社会公平的直接体现;我们的社会越是发展,就越不应让庞大的空巢老人群体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照顾好空巢老人,关键是要做好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空巢老人年事较高,生活依赖度也较高。那些身体健康、腿脚灵便的空巢老人,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我照料,可一旦病患缠身,往往起居饮食难以自理;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寂寞孤单也成为折磨老人的“烦恼”。因此,此次我市启动的“幸福工程”则针对老年人实际,有了诸多“创新”,“幸福工程”主要由村委会承担建设、管理和责任,利用闲置的校舍、厂房、民房等房产资源,作为幸福院的建设场所;院里不配专职服务人员,由共同生活的老人自我管理。同以往“福利院”相比,这样的“幸福院”一是来去自由、费用不高,二是老人自我管理,三是让老人有了说话聊天、倾诉对象,在精神生活上也有了一定的“慰藉”,因而也更加符合老年人实际。
当然,让“空巢老人”接受“幸福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在农村,许多老人都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传统观念,相信一时难以对“幸福院”有极大的认可。因此,把好事办好,我们还有许多“细节”工作要做,譬如加强对老人的思想引导,通过参观等形式,让老人逐渐接受、认可这一新的养老模式;比如进一步完善各项服务措施,让老人在这里真正体味到“家”的感觉;比如进一步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幸福院”的软硬件设施,等等,不要让“幸福院”成了“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