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农村失能半失能五保对象护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时间:2018-04-09 一、基本情况 荆门市辖2县1市4区,总人口30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0万人,农业人口190万人。目前,全市农村福利院60所,床位5111张,五保供养对象7120人,其中集中供养2568人,分散供养4552人。全市失能、半失能五保对象1805人,占五保对象总数的25.35%,其中失能五保对象462人(集中供养306人,分散供养156人),占五保对象总数的6.49%;半失能五保对象1343人(集中供养804人,分散供养539人),占五保对象总数的18.86%。 二、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方式单一,护理功能较弱。基本上属供养型,护理工作局限于日常生活照料,负责一日三餐,从事简单的洗漱、喂饭、喂药、梳头、理发、整理床单、翻身等服务,无法满足特殊的、个性化及精神层面的服务需求,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幸福感不强。 (二)经费不足,工作人员配比不到位。政府对五保供养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五保供养工作的发展。一是供养经费不足。经过大幅提标,目前,我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达到7020元/年,但供养水平仍然不高。失能、半失能老人没有特殊照顾,尚未建立失能老人护理津补贴制度。二是农村福利院工作人员工资偏低,人月均工资仅 1500元,现有的工作人员也基本上靠奉献和爱心从事护理工作。与此同时,按通用的行业标准,工作人员与失能老人的配比为1:1.5,与半失能老人配比为1:4,与健康老人的配比为1:6到1:10,全市基本上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三)专业化程度不高,年龄大、学历低。农村福利院护理员大多为妇女或村(居),年龄偏大、学历较低,普遍缺乏专业系统学习,无法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加之待遇不高、社会地位较低,很多乡镇福利院护理员岗位无人应聘。如,京山县曹武镇农村福利院今年向社会公开招聘服务员,半年来无一人应聘。 (四)基础设施老化,设备欠缺。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在福利院人手不够、经费欠缺的情况下,福利院呼叫、监控等系统建设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尤为重要。我市部分农村福利院现代化管理手段落后,没有监控和呼叫等设备,对提高护理安全性埋下隐患。 (五)队伍建设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目前,农村福利院服务人员中真正有爱心、负责任的不多,有的靠关系进福利院,嫌工作累和脏、嫌工资福利待遇低,日常牢骚多,消极怠工,服务质量不高,缺乏一支有爱心、负责任的服务队伍。 三、建议 (一)政府主导,加大投入。 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投入问题:一是对供养经费及护理补贴的投入;二是对基础设施投入;三是对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投入;四是对医疗护理康复经费的投入。 (二)完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福利院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配备问题。人员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列入财政预算。院长由热爱五保事业,懂经营,善管理,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在职干部、“退二线”的干部或正式聘用人员担任;福利院工作人员与失能半失能五保供养对象配比为1:3,与半失能五保对象配比为1:5,与自理五保对象配比为1:10。 (三)制定标准,探索建立供养模式。探索以县(市)为单位修建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供养机构的模式,集中收养、护理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为失能、半失能五保对象长期护理建立长效机制,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制定标准,按规定做好制定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的护理补贴标准。建议失能五保老人护理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半失能五保老人护理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由省、县、乡各负担三分之一。 (四)提高技能,培养护理专业人才。一是对现有的护理员进行培训,持证上岗。通过院校培训、在职培训、岗位培训等多种途径,把现有护理员培养成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养护服务专门人才。二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专业社会组织、护工、召募志愿者对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提供心理咨询、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五保老人局面。 (五)强化管理,提供全方位护理服务。加强农村福利院呼叫、监控等系统平台建设,随时发现、掌握失能、半失能老人动态,减少护理安全危险。购买轮椅、拐杖等辅助器械,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室外活动提供方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