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宝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时间:2018-04-09 荆门市 东宝区位于荆门市中心城区,辖1乡5镇2街道,1个省管工业园,129个行政村,42个城镇社区,国土面积1298平方公里,人口32.77万。近年来,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我区培育扶持社工机构2个,组织培训600余人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2次,持证社工人数在全市各县市区中位居第一。 一、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社工数量全市领先。我区现有持证社工132人,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95人,社会工作师37人,社区工作者占比为90%。一方面每年安排报考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社工考试考前培训,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市民政局、区政府支持,连续两年举办大规模的考前培训,邀请江汉大学成元君、方爱清等知名教授授课,累计培训人员600余人次。 探索承接服务项目。2016年,东宝区相继成立了东宝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德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6年9月,德正社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对中心城区(龙泉街办、泉口街办)低保家庭进行调查评估,并在2016年全省民政工作综合评估中被评为创新奖;11月,德正社工对荆门市申报全省“爱满荆楚”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的两家机构蓝天社工服务中心、市社会福利中心进行了项目评估。 助力推进“三社联动”。2015年,我区被省民政厅确定为首批“全省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三年来,我区以此为契机,探索创新具有东宝特色的“三社联动”社会治理模式。每年举办全区公益项目创投大赛,提升现有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并积极推荐社区服务项目参加省、市创投大赛。在今年举办的全省第四届社区公益创投大赛上,浏河社区“‘老街坊’邻里互助大联盟”项目、天鹅池社区“分分乐公益联盟”项目分获一等奖、三等奖。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社工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但离建设一支数量足、结构优、能力强的专业社工人才队伍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社工人才队伍规模小,结构不均衡。截至2017年6月底,东宝区总人口近30万,其中对社会工作需求较大的特殊困难群体如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6483人,城乡低保对象达5588人,重度残疾人达2807人。而全区持证社工仅132人,与实际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90%的社会工作者为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农村社会工作者人才严重匮乏,城乡差异较大。 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广大社会工作者除了在每年社工考试前突击培训1次外,未参加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授课和专业技能、实际操作等培训,社会工作者的后续教育未及时跟上、专业能力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我区从2010年首次参加社工考试起,已有了初步发展,但绝大部分民众依然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的概念表示不了解,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较低。部分社会工作者简单地将社工工作与社区事务日常管理、民政工作、志愿服务等同起来,认为社会工作就是社区居委会处理的日常小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职业性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对策及建议 加强社工人才队伍素质提升。邀请荆楚理工学院社会学系教师和民办社工机构高级督导对社会工作者开展继续教育,提升其在服务弱势人群、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鼓励社会工作者参加专业进修、更高级别的社工考试,协调财政、人社、街办等部门落实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每月100元、200元的专业服务补贴。 加大社会工作宣传普及力度。利用国际社工日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在新闻媒体、网络上向民众宣传普及社会工作知识,传播社工精神、不断提高社会工作的影响力。争取区委重视支持,将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纳入党校培训范围,列入科级干部和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的必学内容。 加快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壮大。民办社工机构是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服务的主体,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民办社工机构,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就业和专业提升的平台,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减轻政府负担。要争取区委区政府和财政支持,加大对民办社工机构的建设运营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工作者自主创业,组建民办社工机构。 |